2019年4月28日晚,复旦大学-BI挪威商学院MBA项目咨询会于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史带楼举行,活动邀请了项目MBA21班的校友、上海恳言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晓华和项目MBA17班的校友、上海海拉电子有限公司车身电子产品中心负责人薛春宇。他们从自身的经历和感悟出发,和大家分享了自己就读项目前后的变化,也与大家一起探讨了如何克服职场生活焦虑、加速职业人生进阶。
今天真是非常开心又一次来到复旦管理学院,毕业已经有4年,但我一走进史带楼,走进教室,就感觉所有美好的回忆都回来了。如果之后你们也能够加入这个项目,你们会记住我这句话,在这里上课的时光是自己最美好记忆的承载。
我自己是一名大学英语老师,2013年加入复旦-BI(挪威)MBA项目,2015年毕业。从2015年到2018年,我又去读了复旦管理学院的后MBA项目。这几年的时间,我足足从挪威教授们和复旦教授们这里学了35门课。2017到2018年,我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做了一年的访问学者。所以说,我这五年多的时间,几乎都是在管院度过的。
2019年的今天,我站在这里,身上多了很多的角色,我除了是当年的英语老师之外,我还是BI红酒俱乐部的会员,是复旦乐跑协会的会员,我还自己创立了一家公司——上海恳言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这五年间发生了很多神奇的事情,我的生活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虽然生活节奏很快,但我过得非常充实,所以我愿意用我自己的一些经历和大家分享如何与职业、生活中的焦虑说再见。
其实“焦虑”这个词在2019年的上海,应该是每个人都逃脱不了的,我不需要和在座的每一位职场精英聊天,就知道其实焦虑无处不在。我们不需要展开讨论焦虑的来源,因为种种事情都有可能带来焦虑,我们只谈一谈如何摆脱焦虑。
我有两点想法与大家分享,第一点是用眼睛看,用心去感受。我在2013年的时候选择报读MBA,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不开心。我不开心,还没有明确接下来的职业与生活发展方向,处于一种被动和焦虑的状态。但2019年我站在这里,你再问我,我可以告诉你我很开心,区别在哪里?
通过读MBA,我给了自己一段充实知识、沉淀自己的时光。我聆听教授和同学的分享,也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我内心真正渴望的,就是投身教育事业,打造一个外语学习和交流的平台。生活中,我希望自己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创造健康积极、美好充实的家庭生活。
有一句话说得很好:"Focus on what you really want." 聚焦你真正想要的。这就是最大的成功和幸福。于是你开心了,你舒展了,这是你想要的。也许你现在拥有了很多,看上去光鲜亮丽,但是你真的开心吗?你为什么还会焦虑?我觉得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要思考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应该用眼看、用心去感受的。
第二点,我们要学会发现。一旦你发现当下的状态和生活不对了,你就要去找到那个问题的根源。我当时的问题就是我的工作时间和内容不足以让我感到满足,我的上升空间也很有限,所以我就开始寻找新的可能性。遇到问题时,你可以问自己一些问题,比如:我最看重什么?我会把什么放在第一位?等等。通过这些自我评估,去认清自己应该做出何种改变。
做改变本身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人类本身就是一个进化的过程,所以我送给大家三个词:进行、进阶、进化。我们要不断地往前走,往上走,适应人类社会的整体进化。我也分享三个我真实使用的法宝,帮助大家减少焦虑:感恩、跑步和大局观。历数自己拥有的事情,你会慢慢从失望沮丧的情绪里出来;通过跑步的方式来解压,非常管用;另外,想不通的时候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往更远的时间轴线去思考,就会比较容易拥有大格局。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为什么来复旦-BI(挪威) MBA,以及它给我带来了什么。我是2006年毕业的,在清华学的是车辆工程,毕业之后一直在汽车相关的行业,从工程管理到市场到现在管整个事业部,其间也做了一些跨行业的事,总的来讲大部分时间在外企工作。
我是2011年进入复旦-BI项目的。当时为什么要读MBA,其实那时候的原因很简单,一来对学校有着天生的好感,二来工作多年以后有点迷茫,想理理思路。当时我作为一名工程经理管理着大概十几个人的一个小团队,充实忙碌但又找不到远期的方向。也就是带着这样的驱动力,我在复旦-BI度过了深刻而快乐的两年。
两年学习完成,走到现在,我发现复旦-BI(挪威)MBA给我的,跟我当时那简单的解决迷茫的诉求是契合的。通过这两年系统化的商学与管理学的学习,以及跟各行各业的同学们的交流沟通,最大的收获是认清了自我,认清了自己的不足,也明白了格局对于一个管理者的意义。格局越小,人越容易看近处满足,看远处迷茫。
如果用三个词来概括我在复旦-BI MBA的两年,那就是深度、广度、跨度。
所谓深度,也就是在各个管理细分领域的理解。我做工程研发出身,对运营、管理、财务、市场等的认识是比较肤浅的。大学里面学的大量的理论知识与工作中接触到的有一个看似浅但却很深的鸿沟。而MBA系统化的课程安排,正好填补了这个鸿沟。上完每一门课,对于每一个细分领域多了一份敬畏,也感受到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豁然开朗。工作中的底气往往来自于这种理论与实践的契合。
所谓广度,我开始把自己关注的角度从自己负责的小领域扩展到全局:市场、战略、组织架构管理、运营、供应链、会计、公司财务、人力资源管理、创新、领导力。慢慢发现并深刻的体会到公司里所有的部门都是连在一起的,整个公司都是基于愿景、战略、组织架构、变革、创新为驱动力的。这是第一个对于格局的提升。
所谓跨度,现在行业间壁垒越来越少,行业的融合是大趋势,这就对职业经理人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要有跨行业的眼光和格局。这在原本相对封闭的行业内是很难有了解的机会的。复旦-BI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在挑选生源,课程安排的时候就已经考虑到如何来有效形成多行业交流碰撞,同时校友会也是一个开放的多行业交流的平台。
两年的学习交流碰撞,让我从一个窠臼到了一片广阔的新天地。另外,读书本身也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我能用每月四天的时间学习,还能在课堂上找到很多的共同语言和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