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办学
始于1996
立即申请

从广交会到进博会,看中国贸易与制造业的变革之路

        2018年11月5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进博会)正式开幕,本次进博会吸引了来自世界上超过81个国家和地区的3600多家企业参展。进博会的举办,是继广交会后,中国对外贸易格局的又一次新突破,也将开启中国对外开放的新篇章。

       从首届广交会的举办,到如今的进博会,历经了60多年,这期间我国的外贸结构产生了哪些变化?今天,我们将分别从两场盛会的选址、举办时机、对外贸易的格局以及对我国制造业带来的影响等多角度,全面解读进博会。

 

从选址上,洞见贸易变革的玄机

       广交会,顾名思义选址在广州,与当时社会经济背景有直接联系。当时的对外贸易在很大程度上要通过香港进行转口,加之,广州作为中国近代以来对外开放的重要港口,具有一定的历史因素与开放的便利性,因此广交会在广州举办,于地理、交通都有着一定的考量及优势。

 

       改革开放的40年来,上海的经济、人文发展愈发成熟与完善。作为全球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之一的上海具有强大的经济辐射能力,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办,一方面使得世界各国的参展客商及商品更加方便地聚集到中国,并且商品成交后,能更快速地辐射到全国;另一方面,也能发挥其自身优势,向世界传递这张中国商业“名片”。


从时机上,体会东方贸易的智慧

       首届广交会举办时,中国对外贸易秉承独立自主、集中统一的对外贸易政策,再基于当时的国力水平,贸易规模小、贸易伙伴少是当时主要的对外贸易特征。而当时,通过香港和澳门这两个重要的贸易转口区进行的外贸交易,又需要大量的外汇储备。在此背景下,帮助我们扩大出口,赚取外汇支援国家建设的广交会应运而生。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进博会)要求形成全面开放的新格局。对比广交会时期的“宽出限入”、“鼓励出口”,两个展会的政策背景和推动作用是不同的。进博会与广交会定位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一个是侧重出口,另一个是侧重进口。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面对国内的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进口的规模不断扩大,进博会是为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而专门设立的国家级展会。


从格局上,平衡贸易的大国责任感

       从广交会到进博会,中国对外贸易的格局发生了重大转变。首届进博会的举办,是中国在贸易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一项伟大举措。目的是寻求高质量的进口,高质量的商业形态输出,也是实现国家伟大复兴的重要举措,具有非凡的意义。

       于国际形象而言,进博会是向世界展现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窗口。中国从需求方的角度和立场去影响世界贸易平衡。同时,也在促进人民币国际化,使人民币成为更为稳定的集散货币;从国际经济形态而言,进博会可以缓和中美经贸磋商时期背景下的全球贸易平衡,缓和全球经贸形势。

       新时期的对外开放战略,就是要做到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形成,而形成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促进进出口贸易的平衡发展。在出口端提升出口质量和效益的同时,也要在进口端积极扩大进口,使得进口商品、进口商业产业对促进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等方面的贡献。

       从广交会到进博会的60年间,我们一同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与发展,目睹了祖国的强大与昌盛,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二大进口和消费国。这一系列变化,在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进程中得以完美显现。

 

60年,中国制造业的蜕变之路

       从1957年首届广交会的举办,到如今进博会的顺利开幕,中国对外贸易走过了风风雨雨的60多年,这60多年也是中国对外贸易和中国制造业的历史缩影。制造业决定了贸易的格局,贸易又在影响着制造业发展方向。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例如人们熟知的茅台酒,就是在广交会上接受了港商们的建议,从带有砂眼的黑陶酒瓶改成了白瓷酒瓶,将红星商标改成了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敦煌飞天商标,从而一路畅销市场。

       顺应市场规律,也要按市场规律办展。在1978年10月的第44届广交会上,实现中国外贸的多个第一:首次将“以销定产”作为对外贸易方针,首次开展补偿贸易,首次开展来料加工、来料装配业务……在这届广交会上,多年滞销的真丝印花绸缎仅仅因为将图案从拖拉机、锄头镰刀,改成了牡丹、荷花,就大受国际市场的欢迎,新中国的制造业第一次尝到“按市场规律办事”的甜头,也感受到了“市场规律”的巨大能量。

       从广交会到进博会,中国的制造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制造业催生出的新零售、互联网经济等一系列新兴的经济形态,也在反哺着制造业的发展。那么,在未来,中国制造业的前进方向又会在哪里呢?


吸收与融入,推动中国制造业的未来

       分工协作相得益彰。对外贸易的格局改革为中国制造业提供了创新和技术的沃土,开放则推动中外制造业交流不断扩大,为中国带来了更多、更新的技术应用和商业理念。改革开放的40年间,中国从快速追赶到实现真正融入全球社会;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在中国也从试水,到与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的状态。越来越多的合资企业创办、跨国工厂的设立、先进技术及人才的深度交流,都充分印证了外资企业、跨国公司与中国的经济社会正变得密不可分。

       塑造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式思维。在当今互联网经济高速的发展中,许多中国公司已经塑造出了属于自己的商业模式,如阿里、京东这些互联网巨头,并且也在影响着全世界的经济格局。在未来,中国的制造业需要开发新思路,加强与服务业、文创产业及互联网经济的密切合作,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制造业发展之路。

 

       在未来,中国的制造业要把创新作为发展的驱动力,去推动中国乃至世界的经济发展。学会利用互联网工具,注重企业人文建设,培养工匠精神,改变创新能力,开放创新平台,成为全球产业变革中的一部分。

 

       只有变革了产品思维和市场思维,中国的制造业才能越做越大。紧跟时代变化的脚步,注重技术与经营理念的革新。中国正从制造业大国向强国转变,这一转变意味着,中国对制造业发展不仅有数量上的需求,更有质量上的要求,注重开发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先进的管理思维变得尤为重要。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使得供给能力、质量、结构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满足不断升级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的制造业发展,使之位于世界前列。

       首届进博会的成功举办,标志着中国的对外贸易以及制造业将迎来新的开端。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期待有更多这样的盛会出现,期待进博会的影响能够更加深远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