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1日,獐子岛一纸公告称,公司在进行底播虾夷扇贝的年末存量盘点中发现异常,预计2017年净利润亏损5.3亿元-7.2亿元,与此前2017第三季度报告中预告的全年1亿元盈利相去甚远。消息一出,市场哗然,獐子岛股价接连重挫,引发投资者与监管者的强烈不满。股民与网友纷纷抛出同一个问题,这次扇贝又溜去哪儿了?
在深交所的一再问询下,獐子岛给出此次业绩亏损的理由:降水减少导致扇贝的饵料生物数量下降,养殖规模的大幅扩张加剧了饵料短缺,再加上海水温度异常,造成高温期后的扇贝越来越瘦,品质越来越差,长时间处于饥饿状态的扇贝没有得到恢复,最后诱发死亡。
獐子岛的回复直指天灾,散发着一种“我是靠天吃饭,这届扇贝不行, 我也很无奈呀”的流氓即视感。这也不禁让人联想到3年前的獐子岛“冷水团”事件,由于不可预知的超强“冷水团”突袭,导致了2015年獐子岛扇贝大面积“冻死”,2017年扇贝却在高温中饿死。如此冰火两重天的海域真的适合养殖扇贝吗?各项水文指标在例行的抽检中从未出现过异常?2017年11月-12月獐子岛集团2大股东的4次股票减持露出破绽。两大股东的减持均价为7.9元/股,与买入价7.89元/股相差无几,说明公司高层早已知悉扇贝减产的事实瞒而不报。
天灾?人祸!
獐子岛自古以来具有先天的地理优势,水温适宜,海流急劲,海水自净能力强,浮游生物丰富,是世界公认的适宜海洋珍品生存的海域,曾被誉为“海上大寨”。
造成獐子岛此次大规模减产的原因一是不科学的采捕方式,目前獐子岛依然沿用最低成本的耙捞法,这种耙捞法会严重破坏海底生态,会将海底的淤泥起出来,使得扇贝体内进入污染物,并且会破坏海底植被,减弱海水自洁能力。而环保的捕捞法又将增加捕捞成本。二是内部人员的监守自盗,首先采购扇贝苗的资金被内部贪墨,造成扇贝播种量不够,而扇贝的成长期是3年,经过这些年过量的捕捞与不够及时的播种造成扇贝青黄不接,无所可捕;再者捕捞上来的扇贝经常被集团内部成员私自贩卖造成集团层面的大规模损失。
从早前的银广夏、ST金鳗、蓝田股份到后面的新大地、万福生科,农业类上市公司的舞弊层出不穷,这跟农业类企业的特点也有关系:
1. 生物资产难以核查:在农林牧渔产业的核查价值时,无论是林木还是养殖的动物都有很大的调控空间,核查员很难核查出准确的价值与数量,比如獐子岛的扇贝,蓝田的鱼塘。
2. 税收优惠导致虚增收入成本降低:国家对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业有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在个别领域完全免税,因此大大降低了造假成本。
3. 现金交付:由于农业企业大多数面对的是中小型农户,因此结算时现金比例高,从而导致在记账时很容易藏匿现金,而在调查时,由于终端极为分散,很难一家一户查问真实销售情况。
针对此次獐子岛业绩变脸,新华社发表评论:资本市场不容许用这么多带有戏剧色彩的公告,损害市场的严肃性;不能用业绩变脸、信披违规等手段,践踏市场规则;不能让股民真金白银的支持换得“一地鸡毛”。我们也由衷希望国家加强审计,严厉打击上市公司造假行为,使得蓝田、獐子岛的闹剧悲剧不再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