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复旦-BI(挪威)MBA项目成立了《我是伯乐——校友推荐种子营》。作为一个具有21年历史的中国首批获得国务院学位办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项目发展始终离不开校友们的持续支持,而校友们的口碑则为项目在雇主心目中打造起良好的品牌形象。复旦-BI(挪威)MBA项目每年有50%的新生是由校友成功推荐的,为向心系项目的校友伯乐表示感谢,聚贤荟特意组织了一场关于创新的workshop活动。
11月4日,聚贤荟SIT创新工作坊活动特别邀请到了以色列SIT创新中国研究院创新导师张敏女士,通过系统的理论讲解与丰富的互动探索,与前来参加活动的校友及同学们针对创新思维及其实现这一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和经济环境,创新已成为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在这样一个“万众创新”的时代,人们却仍对创新存有种种疑虑:“创新是天才的专利。”“想法有了,却总是在可行性上受到其他部门或客户的质疑,最终却无法执行。”是否人人都能进行创新?创新思维如何激发,又如何落地?本次工作坊正是对这些问题的最好回应。
工具产生价值:有径可寻的创新
“面对面交流,找出你们两人间的五个共同点。”活动伊始,张敏女士便带领大家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破冰游戏。在场的校友和同学们都觉得,与普通的见面寒暄相比,这种带着问题的相互了解显然更迅速地拉近了两人之间的距离。张敏女士介绍道,这其中已经包含了一种激发创新的思维模式——带着问题去进行限制性的思考,往往能够获取更有价值的信息。
什么是创新?新的、有价值的、可行的,这是创新的三大要素。紧接着,张敏女士抛出了新的问题:在创新的价值如此被高度关注的时代,是什么阻碍了我们的创新?“没有好的想法。”“风险成本太大。”大家纷纷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而张敏女士则认为,比创新的风险更大的是不去创新。创新思维意味着换种方式思考并采取行动,这往往能够带给我们更多选择的机会。创新也不仅仅是天才的专利,只要认识到自己的思维定势局限,利用恰当的思维工具,人人都能够实现创新。
想要产生好的想法,首先要认识到我们的认知思维定势——即习惯性地认为某一个物体或状态只有一种特定的形式或功能,排除其他的所有可能,这就是结构性和功能性的思维定势。张敏女士以著名的蜡烛实验和冰箱行业中的思维定势为例,生动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思维定势让人们产生共同认知,更加高效地解决问题,但同时也限制了新想法的产生。利用思维工具、通过流程训练自己的创新意识,在此种情况下就显得尤为重要。
发散——筛选:创新七步法则
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创新?针对这一问题,张敏女士向大家介绍了SIT归纳总结的创新七步法则:审视现有产品、利用思考工具、虚拟产品、价值筛选、执行筛选、调整、最后得出创新想法。
首先,张敏女士带领大家体验了除法工具在创新中的应用:把一个物品分解成不同的部分,以时间或空间为序重新组合这些部件,打破结构性思维定势。以酒店服务流程为例,其中哪一环节的时间顺序可以改变?例如,如果将“放行李”挪到“到达酒店”之前,这样有什么好处?对谁特别有用?谁又能实现这一想法?在这一思维过程中,新的价值与挑战始终是并存的,而张敏女士特别强调,在思考的开始一定要先抛开成本、可行性等因素,集中精力去发散、扩大这一想法的价值,在对价值完成充分思索后再进行收敛,努力寻找可行方案去实现这一价值,切忌让“可行性”将创新的种子扼杀在萌芽状态中。
针对此种利用除法工具的流程创新,张敏女士还列举了机场“使用你还没有得到的积分” 、“H&M让顾客可在试衣间中付款”等例子,进一步说明了此种思维工具的有效性。
组织/行业内的思维创新
活动过程中,在座的许多人都提出了这样的困惑:创新的阻力不只来源于个人的思维定势,更源于大环境的保守与公司其他部门的质疑。如何解决这一困难,让创新思维真正落地?张敏女士以“香蕉和猴子”的故事为喻,生动地说明了“我们这儿就是这么做事的”“枪打出头鸟”等行业思维定势的形成过程。在她看来,组织/行业内创新存在两大陷阱:其一是盛大发布,即“雷声大雨点小”;其二是“我们只是告诉别人去创新”。
要想绕开这两大陷阱,创新技能、创新成果、组织架构支持持续创新应成为企业战略的三大支柱。企业应当建立系统的创新培训项目,定义创新倡导者、创新经理、创新教练、创新用户等不同角色,为员工提供创新工具,同时也需要建立有效的沟通与奖惩机制,如高层领导的承诺、简历背书等,都是很好的创新奖励方案。此外,面对企业创新“雷声大雨点小”的困境,张敏女士特别送给大家一句话:“Think big, start small!”进行严格的流程管理,将每一步落到实处,创新方可真正实现。
从思维工具、思考原则到引导技巧、项目管理、组织创新,SIT将创新实现的全过程总结为这一五层级的波纹模型。在完成全部的理论讲述之后,张敏女士又让大家以分组讨论的方式体验了乘法工具的应用,要求大家针对牙膏这一产品,每组选择复制现有产品中的一个组件,根据该组件的属性思考创新方案。每个小组在讨论过后展示了自己最能够打破思维定势的方案,如对酒店的一次性牙膏设置双开口、在封条上增加牙线功能等。大家普遍感悟到,不同思维工具的难易程度是有区别的,且角色分工与“教练”对流程的把控往往能增加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张敏女士亦补充道,个人对思维工具的使用需要有适应的过程,针对性的思维训练是必不可少的。
活动尾声,张敏女士特别安排大家在场地中排成内外两圈、与不同的伙伴分享了个人在本次活动中的收获。有的听众表示,工作时间久了,面对新想法,第一反应就是去质疑,但这次活动教我们要先去考虑新想法的价值与好处。也有的则谈到,在创新中面对他人的质疑时,只要自己有系统的思维,便足以回应他人的挑战,让他人的质疑成为推动自己思维的助力。此外,复旦-BI(挪威)MBA项目主任徐惠忠老师也来到了现场,代表聚贤荟向张敏女士赠送了精致的礼物,对张敏女士三个小时的精彩讲演表达了感谢。
“Use it or lose it.”正如张敏女士所言,万众创新的时代,人人需要创新,人人都可创新!
复旦-BI(挪威)MBA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