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不在的人工智能
2016年,Alpha Go与多次获得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进行人机大战,以“4比1”的总比分获得胜利,引发轩然大波。自此,引发了公众对人工智能的关注。
在万物互联和万物智能的时代,人工智能将融入我们的生活,且无所不在。除了Alpha Go那样的“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像iPhone手机中的Siri,能让手机变身移动小秘书;谷歌等机器翻译也在人工智能的驱动下,慢慢具备深度学习的能力,以进行更精准的翻译……如今,苹果公司又在iPhone X上加入了面部识别(Face ID)的功能,跨时代的革新,让人工职能离我们更近一步。
人工智能会让我们失业吗?
随着人工智能可替代的人类职能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担心:会不会到了哪一天,AI会取代大部分人类工作,而自己只能失业?
计算机科学家杰弗里•辛顿教授经常用一个玩笑作为演讲开场:如果在场的听众里有在医学院学习的学生,那你千万不要去当放射科医生,因为这个职位在未来的5年内,可能就会被人工智能取代!
2016年年底,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在英国《卫报》发表文章指出:“工厂的自动化已经让众多传统制造业工人失业,人工智能的兴起很有可能会让失业潮波及中产阶级,最后只给人类留下护理、创造和监管等工作。”
越来越多的专家权威们纷纷如此表态,可见因人工智能而导致失业并不是危言耸听。紧跟时代潮流,是时候反思一番:
1. 到底什么样的工作最容易被替代,面临失业风险?
2. 以怎样的姿态迎接人工智能时代,才能步步为营?
用“五秒钟准则”划分易失业工种
面对怎样的职能最容易被人工智能替代,李开复分享了一个“五秒钟准则”的概念:如果人可以在5秒内,对工作中需要思考和决策的问题作出相应的决定,那么,这项工作有非常大的可能被人工智能技术取代,这些工作包括翻译、助理、保安等。
反之,假如一个人的工作并不是单纯的流程化与模式化,而是涉及缜密的思考、推理、决策,那么就目前的人工智能技术而言,他的工作还很难被机器取代。
管理工作位于“五秒种法则”的哪一边?
管理学家赫伯特•西蒙说,“管理就是决策”。那么管理中的决策,究竟属于“五秒钟法则”的哪一边呢?或许,就第一反应而言,管理自然属于需要花五秒以上进行决策的工作,实际上却未必。
最理想的管理方式,当然是进行缜密思维活动的一种决策工作,每一次都能突破性地找到最佳解决方案。然而,在职场中某一岗位待太久,其实很容易就会变得非常“想当然”,灵活多变的管理工作,也会因自身思维模式所限,沦为按部就班的执行流程。因而,就被归入“五秒钟准则”中,容易被人工智能替代的那一类。
真正的管理者,应该不断跳出限定的思维模式,不断吸收外界知识,不断更新与进阶自己的管理方法。这也是很多人选择报考MBA的原因之一。MBA的学习过程,能够让人们在职场中常年积累的“陈旧思维模式”剥离,通过理论结合实践的管理类知识的大规模灌入,让一个人从“旧我”中蜕变出全新“自我”——一个跟得上时代潮流的“新我”;来自世界各地的教授们,启发学生不一样的观看视角;而一起在课堂中学习的同窗,也是同样抱着锻铸更好自我的决心而来的,来自各行各业的他们,将班级变成一个信息情报分享库,同学间互相分享各行各业的最新资讯,一起走在时代前沿。
让人工智能为自己“打下手”
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其实是一个人类社会结构、经济秩序重新调整的机会:长远看来,一旦经历失业潮“阵痛”的过渡期,社会中将产生大量新的工作类型,为未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而现有的工种,也会因为人工智能的良性帮助与辅助,成功“进阶”——让人们从重复性劳动的那一部分中解放出来,将时间花在更有价值的内容上。打破固有思维模式,与其陷在自己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的恐慌里,不如抓紧时间让自己的思维变得更强、更灵活,到时候,不但不会被AI取代,说不定还能让AI为自己“打下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