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办学
始于1996
立即申请

聚四方贤士,荟众家之长——聚贤荟第十三届理事会交接仪式

       聚贤荟——“聚”即Join,“贤”即Share谐音,也是贤明之士之意,“荟”即精英荟萃,为复旦-BI(挪威)MBA项目同学会。正式成立于2005年11月25日的聚贤荟(Join&Share Salon),伴随项目的校友和同学,已经走过了12个年头。作为一个以项目为纽带的国际化职业经理人交流和对话的平台,聚贤荟在搭建同学校友关系网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了帮助来自MBA27和MBA28两个新班的理事们及班长们尽快相互熟悉,同时也为了对聚贤荟的组织架构、愿景和使命进行重新审视,2017年9月17日下午1点,“聚贤荟第十三届理事会成立仪式”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举行,活动内容包括校园寻宝破冰及workshop两个部分。

 

校园寻宝,助力破冰

       下午1点,来自第十三届聚贤荟的新理事们、聚贤荟前任理事长们、好几位已经毕业的班长们纷纷到来,开启破冰活动。

       首先,众人围成一圈,逐一做自我介绍,在欢声笑语中,大家对于彼此的职业和兴趣爱好有了初步的了解。

       接着,理事们随机分为四组,每组根据分发的任务书要求,进行校园寻宝,了解复旦的历史与现在。任务内容包括复旦知识问答以及在指定地点的合影。各组成员需要自行规划好出发路线,并完成相应合影任务。

       尽管午后天气有些炎热,各组成员仍然活力十足,精力满满地活跃在本部校区的各个角落,问询、摆造型、拍合照。通过各自对复旦的已有认识和寻求学生帮助,顺利地完成了各自的定向任务。在这次校园寻宝中,也瞬间拉近了不同班级同学间的距离。

 

聚贤,一个联结四方的平台

       Workshop伊始,复旦-BI(挪威)MBA项目执行主任徐惠忠老师做开幕致辞,他首先介绍聚贤荟是“一个联结校友、同学的平台”,“可以跨出自己的班级,和其他班级、甚至校友做交流”。同时,结合前不久举办的聚贤荟午餐会等活动,徐惠忠老师指出:聚贤荟不是一个领导组织,而是一个平台,需要借助各位在合适范围内的努力,来共同组织和举办各类活动,传承与分享。同时,也期望本届理事会能够成为“最有成就、最有活力、最有凝聚力”的一届。对此,第十三届聚贤荟秘书长、来自MBA27班的毛交剑同学承诺:“有大家的支持,肯定能做好!后来的几届同学看到我们做得好,他们也会做得更好。”

       接着,复旦-BI(挪威)MBA项目的龚瑜老师给同学和校友们就聚贤荟的现状做了介绍。自2016年11月至2017年9月,共举办过31场聚贤荟活动。针对往期活动参与率的问题,龚瑜做了一些原因的探讨:包括时间、地点、费用、主题、嘉宾等诸多因素,也希望这届理事们对目前聚贤荟各类活动质量和参与度等问题集思广益,共同探讨并推行可以改进的方式方法。

       随后,复旦-BI(挪威)MBA项目MBA3班、同时也是聚贤荟发起人之一的林弘青校友,就聚贤荟的初心做了分享。林弘青校友表示,聚贤荟成立至今已经12年过去了,对聚贤荟来说,不变的是传承。聚贤荟的主旨一以贯之——是学习、是交流。林弘青回忆说:“现在仍然有交集、有来往的,就有当初在聚贤荟组织、策划活动中最活跃的一群人。”为什么要成立聚贤荟?林弘青说,他们的初衷其实非常纯粹——就是把复旦-BI(挪威)MBA项目这个品牌做得更吸引人。“聚,把好的聚在一起;贤,聚的是人才。”另外他也提到,“聚贤荟考验的是秘书长的号召能力,同时也需要来自各个成员的付出和支持。最重要的是,我们这一群小伙伴们,聚在一起组织、策划、准备的过程才是最快乐、最难忘的!”

 

立足当下,展望未来

       经过二位老师和一位校友的铺垫,来自复旦-BI(挪威)MBA项目MBA28班、本届聚贤荟秘书处成员之一的傅跃琴同学主持workshop。来自MBA27和MBA28班的同学们按照各自所属部门,分为行业交流部、公益事业部、文体俱乐部和品牌推广部四组,每组就加入聚贤荟的原因和聚贤荟的现状两大板块,围绕为什么加入聚贤荟、想从聚贤荟获得什么、能给聚贤荟带来什么、对聚贤荟的期望以及如何实践;聚贤荟成立的起因、聚贤荟能给你带来什么、聚贤荟现在拥有哪些资源和平台、在聚贤荟工作遇到的困难和改进措施等具体问题展开讨论。

       品牌推广部的同学们以 “学习、分享、奉献”为加入聚贤荟的主要原因,并期待聚贤荟的可持续性和趣味性。他们认为,聚贤荟可以提供给同学们复旦的品牌、挪威商会的资源和双方学校的校友网络,这些资源是无价的。在筹备聚贤荟各类活动中,努力平衡好学习、工作、生活这三方面的平衡。

       行业交流部的同学们以“实在”为核心,实在地工作并让参与活动的校友和同学们获得实在的福利。针对今后工作的改进,行业交流部的同学献计献策,“参加讲座的分享嘉宾需要一定的咖位,以吸引更多优秀的行业人士。因此,年度的计划需要拟定并执行,邀请分享嘉宾的准备和行动中一定要积极、主动。”

       文体俱乐部的同学们侧重于对活动的通知渠道和对聚贤荟的展望两方面展开讨论,提出了他们对工作的期待。另外,针对文体类活动,同学们建议可以把体育活动和艺术类活动做一定的推广和扩大,打破班级、项目之间的距离,打造文体类活动的多样性

       公益事业部的同学们立足社会,而非仅仅学校的层面,做出更多的贡献,以扩大社会影响力。公益事业部的慈善活动面临着一些困难,由于慈善活动对活动连续性有一定的要求,并且要把慈善惠及到最需要帮助的群体,这两点要求要真正做到,对同学们具有挑战。

       经历短暂的中场休息之后,林弘青校友针对举办活动参与度情况做了分享和探讨。他以高中同学聚会的召集为例,提出先开小会再开大会的办法,“先跟你能直接影响到的十个人说定,再在大范围里进行活动召集。”由此林弘青提出他的观点:“小圈子很重要。”这个小圈子不是指聚贤荟各个部门,而是指整个聚贤荟。此外,如果能调动起聚贤荟以外的班级同学们对组织活动的支持与参与,那对聚贤荟的品牌效应、以及外在认知等方面来说,都是有益的。

       讨论的尾声,聚焦在聚贤荟活动的主导权在学生还是学校的问题,在场的新老理事们分为两组展开讨论。站在学生主导的角度上,这种做法更有利于学生培养主人翁意识,并更能契合学生的需求;而站在学校主导的角度上,同学们认为学校的引导和经验的借鉴也格外重要。在场的大多数理事们表示,只有将两者更好地契合在一起,才能迸发出新的火花!

       最后,来自MBA28班的班长吕敏同学分享了她今日讨论的收获:活动的成功举办离不开清晰的设计,而活动的执行过程则需要明确的服从,“大方向需要小妥协”;此外,活动的执行也离不开及时的更新、跟进和调整。徐惠忠老师也总结道,很多问题仅靠半天是无法讨论出明确结果的,新老理事们聚在一起,有助于为以后聚贤荟的发展做出准备。

       身为第十三届聚贤荟的秘书长毛交剑同学也表示,“我做秘书长的初衷,是当公仆,能为项目的同学做好服务。在秘书处的第一次沟通会上,我就学到如何从别人身上看到他们的长处,所以认为我们可以从每位同学那里学到新的东西。在过程中学习怎么做好一名合格的秘书长,学习如何带队,并发挥好团队,利用好各种资源。既来之,则安之。在聚贤荟,好好学习和利用这个平台,并和大家一起努力融入一个新的大家庭,未来的一年,需要我们一起携手创新,并做出改变。”

       聚四方贤士,荟众家之长——十二年光阴已滚滚而过,立足当下,聚贤荟第十三届理事会已经整装待发,时不我待,来日可期。


复旦-BI(挪威)MBA项目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