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办学
始于1996
立即申请

跟着孔子、老子、墨子学习管理大法

       春秋战国时期,历史自分裂走向统一,诞生了各种思想学派相互论战的盛况,即“百家争鸣”。其繁荣程度,可与古希腊哲学论辩相媲美。

       孔子、老子、墨子,形成三大哲学体系,鲜明各异。至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正统,统治中国思想文化 。儒家成为正统,因为它是一种容易为大众所理解并接受的学说,方便主流采纳,而并不意味着老子、墨子就是“错”的。

       三大家所形成的极具张力的思辨性,或许能够让我们“看穿”一些管理模式。

 

儒家管理思想:“要与人搞好关系!”

“天地之性人为贵”
译:天地之间的万物生灵,得天地之气成形,禀天地之道成性,但只有人最为尊贵。

       儒家学说由孔子创立,孟子发展,荀子集大成。儒家认为,一切管理活动,围绕着“治人”展开,因此儒家在管理上偏重于利和义,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通俗点说,怎么跟人“搞好关系”是儒家学说的核心,推崇“内圣外王”,讲究”仁”和”礼”。

       在儒家看来,人是在“善”与“恶”之间达到辩证统一的。因此,可以通过“仁”回应人性之善,通过“礼”控制人性之恶,双管齐下达到管理目的。

       仁,对应“内圣”:用“爱人”之心与人相处,尽力使每个人都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礼,对应“外王”:用“正名”,即道德教化的方法建立道德秩序,使每个人都有稳定的道德定位,能够分辨是非。当“内圣外王”兼备,每个成员也就都感到幸福安康, 没有作乱之心,如此一来,便达到了成功管理的目的。

       放眼现代社会,喜欢在公司文化中使用“家”这样的概念的,即是相对而言接近儒家管理思想的公司。一方面,它会给员工“家”的温馨感,另一方面,它以一定规章制度管控员工行为,让大家遵守公司的“伦理纲常”。

 

道家管理思想:“Be water my friend”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译:一阴一阳的运行变化称之为道,人从天道变化中得到了善,人性使得天道赋予人的这种善得到完成和显现。

       老子和庄子为道家奠定了基础。道家将一切抽象化为“阴阳”。它认为,一个聪明的管理者应该要懂得尊重万物的发展规律,要学会运用阴阳转换的规律,随时进行调节 。

       “上善若水”,道家选择使用“水”这个意象进行学说阐释。“水”是世界上最柔软的东西, 却能滴水穿石,穿透坚硬的东西。揭示了弱能胜强、柔可克刚, 这叫做“柔德” 。通过对水的不同性质进行解释,找到“刚”与“柔”,“有为”与“无为”的辩证。道家学派最终得证:两个极端化的概念,是可以融合,并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当“有为”与“无为”的边界被打破,也就形成“阴阳太极”的图示,揭示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核心。

       李小龙在1971年的访谈节目中,谈论了他的武术所遵从的哲学思想便是“Be water my friend”。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也是一个道家的推崇者了。

       以宜家为首的一系列北欧企业,其管理方式相对而言接近道家所推崇的思想。公司内部淡化等级制度与刻板的教条戒律,在平级化的运作中,更多依靠的是每个人的自觉性,鼓励每个人在自由自在的气氛中,挖掘真实自我与潜能,一同“顺其自然”。

 

墨家管理思想:“一个都不能少!让我们相亲相爱!”

“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比得罚。”
译: 顺从天意的人,互敬互爱,互惠互利,必得到上天的赏赐;违反天意的人,互相厌恶,互相残害,必受到上天的惩罚。

       墨家认为,在工作中团结合作,是获得成功的重要前提。这意味着,通过个人与公司的交融,个人利益与公司的利益达到了一种平衡。当个人状态与集体息息相关,集体的利益也就变成了个人的利益,反之亦然。

       这也是为什么墨家的基础是“兼爱”。爱护别人要如同爱护自己,彼此相亲相爱,没有等级区分;与此同时,墨家亦重视“兼爱”与“互利”之间的关系,将“爱”与想要实现的“物质利益”挂钩,以此促进人与人、人与整体之间的联结 。

       墨家的管理思想,可以用“大家组队打一场比赛”来打比方,德国足球队就是一个典型案例。现代公司中,对组织性与严谨性要求较高,倾向于消除“自我”,而惯用“我们”的口吻鼓动员工共同为公司谋利,即是相对而言遵从墨家管理思想的那类公司。

 

管理的核心:在辩证中寻找统一

       儒家的“善 vs 恶”,道家的“阴 vs 阳”,墨家的“爱 vs 利”,表面上看,三大家的体系非常不同,而归根结底,每一个学派,其实都是:在辩证中寻找统一——这也正是任何管理方式的核心。

       这也是为什么每一个学说其实都是值得参考的。春秋时代百家争鸣,不是为争你死我活,分出输赢;而是因为,只有在辩论中,我们才能看到同一件事情的不同面向,才能够更接近“真知”。

       在MBA17班曹霞校友的采访中,她透露非常欣赏项目授课教授Jan Ketil Arnulf“老扬”的授课方式。教授将《老子》、《道德经》结合西方管理哲学讲授,融会贯通,让她意识到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在探索事物之“同”与“不同”的过程中,我们能够“脑洞大开”,拥有更好的明辨是非的能力 。

 

成功的管理=50%知识+50%实践

       公司是一个活体,管理者需要在不断的变化中,给出相应的管理手段;再者,每一个公司,每一个团队,正如每一个人一样,是独一无二的。我们需要去围观不同的管理方式,需要去学习不同的管理理念,而归根结底,这些都是“知识”。一个成功的管理者,应该懂得让知识不停留在知识里,而是将知识理论运用在实践中融会贯通,永远保持独立思考的先锋精神。

       向古人学习、向书本学习,只是故事的50%。每个人都应该在阅读后,抛开书本,冲进现实,在实践中积累只属于自己的“真知”。不断学习、不断实践,稳妥地建立起只属于自己的管理体系,这时候,你就是一个成功的管理者了。并且,还是要继续保持探索的精神,因为永远有更高的目标在等你。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