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办学
始于1996
立即申请

【MBA原味课堂】组织设计引领创新

编者按:

       对于企业发展而言,"创新"是前进的原动力和生长的营养液,也是一个常论常新的命题。8月8日晚,复旦-BI(挪威)MBA公开课暨项目说明会特别邀请到来自BI挪威商学院最受项目学生欢迎的教授之一Prof. Hanno Roberts主讲,他为大家讲授了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如何控制创新过程并衡量创新结果的诀窍,与大家一起探讨了创新的发生机制。

 

 

嘉宾演讲

突破常规,让创新发生

Hanno Roberts教授

BI挪威商学院

       我今天要讲的是如何让组织创新,我一直问我的学生们:什么是你们工作中时常会关注并觉得很重要的?我经常听到一个答案:效率。但对于创新来讲,效率不是决定性的,那是什么产生了创新呢?有两个关键词:差异性和知识分享。


       在传统的组织架构中,财务资源是最重要的,组织的目标就是资源利用最大化,将任务层层分解,执行向上汇报的规则,基层员工的影响力很小,声音很难被上层听到,这样的组织架构,将会是以成本或者效率为衡量点,创新是无法被有效激发的。而在网络交互式的组织架构中,知识和人才是被视作与财务同等重要的资源,组织的目标是优化团队协作,通过将各种流程穿插衔接来完成任务,组织中并没有严格的职级,而是根据每个任务所需的专业知识来分配资源并进行高效的合作。


       那么,如何能够将企业创新付诸于实践呢?首先,你需要寻求一定的资源,这里并不仅仅是指资金,比资金更重要的是:时间、空间、信息和多元化的人才。目标不是完成KPI(Key Performance Index),目标是达成组织共同明确的最终结果,称为OKR(Objective Key Result)。如果组织过于在意数字如成本或者效率,在一开始就失去了创新的机会。同时,组织还需要一个平台,可以是IT平台,也可以是社交平台,进行信息交流和交换。

       其次,要从组织结构上进行设计。首先要为一个任务的关系网找到一个中心联络员Central Connector,他并不一定是职位最高的,但却是与项目相关人员都有关联的人。第二个是掌握着大量信息的信息中间人Information Broker,他们来自不同职能部门,有着不同的目标,但能从组织内外部收集并传递最新信息。第三个是跨边界联络人Boundary Spanner,能与不同项目、不同组织进行有效沟通,这种人才在组织里非常罕见。把他们放在一个关系网中,信息就会流通起来,组织的创新能力才有可能激发。


       最后,如何控制和测评?一般的公司都在引导预算、引导KPI,但这不是创新的控制手段。如果组织需要持续创新的能力,就应该以团队最终目标为衡量指标,以项目为中心,强调通力合作,在网络型的组织里,通过中心联络员、信息中间人、边界联络人,让信息能高效的流动并让组织产生粘性,才能确保创新成为可能。


       总结一下,组织设计引领创新意味着:简化汇报流程并鼓励沟通,让员工聚焦于工作本身,在合作关系网中思考问题,绘制网络关系图并找到关系网中的角色定位,激励员工进行合作,鼓励和培养组织里面的多元化人才,通过检测组织的中心能力(Centrality),沟通密度(Density)和粘性(Cohension),将KPI的设定从下而上,最终检验组织的关键结果。

 

 

校友分享

做一个会发光的人

钱芳芳MBA24班

欧普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组织绩效高级经理兼欧洲事业部人力资源伙伴

       我是一个非典型的HR,所以可能也有些非典型的观点,但这些都是发自内心的。每个人来MBA求学的目的可能都不一样。我之前的职业发展还算比较顺利,但后来我发现这些所谓的“成功”,是来自于我所在的平台,我的公司、职务这些“外在”的东西。我是做灯的,喜欢用光来比喻,设想下,当你进入到一个陌生的集体中,把行业、公司、职位这些曾经带给你光芒的标签都移走的时候,你是否还能依然很自信地在人群中发光?如果是,我觉得这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情,也是我来这里的初衷——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内在体系。
       我和Hanno在课上曾经有过很激烈的争执,我在HR这个领域做了很多年,自信是有自己的判断和理解,当他教授的内容和我认为的常识有出入的时候我必定是据理力争,但这些丝毫没有影响我们日后的友谊,我之前有段时间在工作上遇到一些难题,偶然和他在微信上提起,之后却得到他非常详尽的建议,这是很令我感动的。

 

 

放空与融合后的提升

阙浩翔   MBA23班

康宁  区域经理

       当初选择读MBA的动机很多,有太太的鞭策,也有职业瓶颈的压力,最后下定决心并选择了这个MBA,,最关键的是除了口碑之外,还有就是当时面试的时候和项目组以及考试的同学的当面沟通和交流,接触了项目的教授,同时也知道了未来可能的同学,这些应该就是认同感。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我在这两年的过程中印象比较深刻的两点。一是和同学相处,我们项目的同学都是在各自领域有所专长又具有个性的,怎样在一次次小组讨论和课堂任务中,利用有限的时间去融合由于各自所处行业和职能不同而带来的不一样的观点,有时甚至是在完全相反观点的激烈争执后去找到一个比较完善的方案,这是一个慢慢学习和领悟的过程。
 

       第二是学会怎样“放空”自己。这里的“放空”是指怀着空杯的心态去学习和讨论,忘掉自己原来固有的思维方式,更多聆听来自教授和同学带来的不一样的视角。改变一些原本工作中习以为常的做法,重新琢磨出一些解决方案。这种知识的更新会让人获得前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