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晨曦,就像很多人的新年计划一样,美好又庄严,充满希望地信誓旦旦。有研究数据估算,在欧美国家,大概50%的人有拟定新年计划的习惯。
制定新年计划已经变成了现代社会的新年习俗。
一旦到这个时节,普通人面对自己和亲友,而公众人物则是毫不掩饰地面对所有人:定目标、提愿望、说预测、谈愿景,好不热闹。
他们当中,有的人提得很小,有的人说得很大。
互联网大佬,Facebook的扎克伯格在2015年的新年愿望朴素得就像一名刚刚入学的年轻大学生:每两周读一本书;但是2016年他又无比野心勃勃: “我2016年的个人挑战计划是开发简单的人工智能,帮助我控制家庭环境并协助我工作。你可以将其想象为《钢铁侠》中的人工智能助手贾维斯。”很有科技大佬风范的新年目标,到目前大规模商用的人工智能助手也就只有那么几家,随着2016年已经进入尾声,不知道扎克伯格对自己的新年计划的进度是否满意。
我国的大佬们更习惯站在企业而不是个人的角度来谈论这个问题。刘强东在年初时,对于京东的未来,自信满满地声称,“2016,如果没有天灾人祸,京东集团净收入将进入世界500强”。而华为消费者业务总裁余承东承诺,华为“也将更加注重有情感的品牌能力建设,继续探索科技与人文、时尚、美学、智慧生活的完美结合,向消费者传递华为品牌的温度”。
除了商业领袖的宏大,那些首要工作是关注灵魂的人,也制定过有趣的新年计划。作家卡尔维诺的1950年新年计划很简单,辞去记者的工作,开始写作;他的新年计划同时也有复杂的一面,他希望新年“标志着我生活中‘无用的焦虑’的终结”。从我们现在所处的时间点来看,卡尔维诺的新年计划相当成功,一年半之后,他出版了第一本小说,拉开精彩的文学生涯的序幕。
尽管这些名人的新年计划看起来都很棒,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新年计划的执行,也仿佛冬日的清晨一般,并且更像在冬日的清晨早起,是少数人才能完成的壮举。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的研究人员Richard Wiseman分析针对3000人的研究的数据,有50%的人制定了新年计划,其中88%的人的新年计划都失败了——也就是说,在研究对象中,只有大约6%的人实现了他的新年计划!
新年计划必须可控并且实际
人们很少认真区分新年计划和新年愿望。年内结婚、减肥成功、身体健康这些都是很美好的愿望,而为了让愿望成真,需要将其从“愿望”转化成“计划”。计划的目标是可控并且实际的,并且更具体,例如积极认识更多不同的人,坚持运动,调节饮食和定期体检等,才更接近于现实可行的计划。
由此可见,新年计划是人们希望但是却尚未准备好如何摆脱自己的习惯时,赖以激励自我的方法,其实是一种“文化拖延症”。因此,想要成功地完成新年计划,核心在于改变习惯与行为模式,而想要改变行为模式,你必须改变思维,给大脑“重新接线”。
对于一年到头浸淫在职场的人来说,重回课堂,换个环境,可以让长期形成的思维模式进行彻底转换。
重新进入学习状态,是一个让自己放慢脚步,重新思考的机会。在这样的过程中,通过补充知识可以让自己拥有更完备的知识体系,从而让自己站在更高处评估自己所处情势,继而制定更成熟、恰当的改进计划。而与自己旗鼓相当的同窗碰撞出火花,也能够让自己有点“疲”了的心境,重新焕发年轻能量,找回初心。
通过这样的环境改造,精神再次迸发激情,大脑重新接线,思维模式更新换代了,便能够站在更高的起点,每一天都在迎新与展望。
成为茫茫人海中,那完成新年计划的6%的人,听起来很难?把它分割为一个个小计划,便不会觉得那么困难。当下就行动,执行第一个小计划吧——比如说,报名一个MBA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