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办学
始于1996
立即申请

刘毓文: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要什么”——《鲲鹏变》校友系列报道

 

刘毓文

薄荷天使基金创始合伙人

20022004年就读复旦-BI(挪威)MBA早期变化管理硕士项目(CMP7

 

一直以来,我都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未来会怎样,我还不想过早地给自己下定义。

 

刘毓文说话时语速很快,抑扬顿挫的语调令周围气流加速,听者不觉为之一振。也许是由于理工科的背景,她考虑问题的时候很注重逻辑。她说自己遇事习惯见招拆招,不会纠结于细节。在采访过程中,思维敏锐的刘毓文经常就提问的出发点提出自己的观点,她笑着说:我一向被认为是个有难度的采访对象。

这样的刘毓文是非常坦诚的,谈到自己当初为何选择就读复旦-BI(挪威)MBA项目,她认为那是自己当时综合分析后的决定,一切决定的基础是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理科生也可以培养文科思维

刘毓文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毕业后从做一线的QA工程师起步,这段经历在她看来弥足珍贵。当年在车间里的工作经历给我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我常常对年轻人说,不要轻易跳槽,要先沉淀自己,从最基础的工作中一步步得到磨练。

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刘毓文有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想法。对于为何会选择复旦-BI(挪威)MBA项目,她罗列了几大因素:经济原因、路程原因、家庭原因等等。虽然刘毓文的先生也是复旦-BI(挪威)MBA的校友,但刘毓文并不认为这是她选择复旦的决定要素。她半开玩笑地表示:我像是让别人替自己做决定的人吗?

清楚自己要什么的刘毓文进一步解释道:我大学的专业偏重理科,所以在选择就读MBA学校时特意选择了复旦偏文科的综合性大学,给自己一个补缺的机会。理智如她,明白一个人真正的短板往往很难自知,那些急于获取的知识常常只是需要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真正的无知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听上去有些拗口,但一个人能够说出来自身的不足,至少是要在对自己有深入了解之后。

在刘毓文看来,理科更多的是建立垂直式思维,讲究顺序的严谨、逻辑推理的合理性,运用判断力一步步地进行,而且要力求正确。而文科的思维更多是横向的、水平的,可以加大思考的广度,突破自我的设限。水平思考的关键在于联想力,而不是判断力,也可以说水平思考更能激发一个人的创造性。

谈到在复旦-BI(挪威)MBA项目的收获,刘毓文觉得那段学习给自己带来的收获很难具象化,更无法用某些方面的知识增长、或者工作机会的获得加以体现。我的收获未必成为别人的收获,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以及读书目的不同。每一步的决定和经历,对于个人都是一种成长,归根究底还是那句话,你要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过往的每段经历共同造就了如今的刘毓文,而今天的决定和经历也势必成为未来的基础。

 

三九式职业生涯

刘毓文到目前的职业生涯,每一阶段都与“9”有关。大学毕业后,她先在外企呆了九年,随后进入国企,巧合的是也正好呆了九个年头。从20159月起,她正式开始创业,成立了薄荷天使基金,担任创始合伙人。我们基金的运作方式,投资期为五年,收回期是四年,如此算来又是一个九年。说到这里,刘毓文自己也被这种巧合逗乐了。

回望第一个九年,刘毓文认为成熟的外资企业如同一部完善的机器,每个员工都有属于自己的职责范围。对于刚刚毕业的学生而言,可以由此了解规范的企业是应该如何运作的,打下良好的职业基础。我之前在苏州胶囊公司做业务开发,在复旦-BI(挪威)MBA就读期间,跳槽到了百利高,担任首席代表。当时百利高刚刚在亚洲成立办事处,所有的事务都要从头开始,我不再只是负责某方面的工作,跳出了固定的职责范围,这对于个人的能力是个极好的提升机会。

虽然三九式的职业段落非常清晰,刘毓文却不认为个人的职业生涯可以被事先规划。她坦言自己每时每刻都在迎接变化,但变化从来都不是可预见的。如同你不走到下一个路口,就无法知道那里会有怎么的风景正在等着你。与其花时间做无谓的计划,不如将自己磨练得更有适应性,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这才是最好的职业规划。

第二个九年对于刘毓文的意义不言而喻,她进入国企,曾担任苏州生物纳米科技园总经理等职。苏州生物纳米科技园是业界公认的中国最具创新活力的生物医药创业企业聚集区。

进入国企,在收入上肯定不如外企。但正如我一直强调的,一个人不能过于看重物质上的得失。国企给予我的无法用物质来衡量,这是一个截然不同的平台。刘毓文又提起在复旦-BI(挪威)MBA项目的学习,让她有了更多与不同行业、不同的人接触的机会。而在国企的工作正需要同政府、创业者等各色人接触,处理各种各样的关系,在各个部门之间进行协调。医药行业与其它许多行业一样,需要随时应对各种变化,如果还是按照之前在外企制造企业那一套思维习惯肯定是不行的。外界大环境的快速变化,更考验机制的灵活性,只有能够适应并及时调整的企业才能生存壮大。刘毓文的语速似乎也体现了她的理论,随时迎接变化,并能快速调整。

回到目前的创业状态,刘毓文表示这与之前在国企的工作有相似之处,都是面对许多的创业者,筛选创业项目。不同之处在于如今能更专注于投资项目的发展,把精力用于培植项目本身,为创业者提供更多的资源。一直以来,我都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现在能更专注于培植有前途的医药企业。未来会怎样,我还不想过早地给自己下定义。

 

变化是唯一不变的真理

谈到目前医药行业的现状,刘毓文说:医药行业相对于其它行业,受到的冲击还不是最大的。但一直以来都需要应对政策性风险,市场的机会也是风起云涌,而这也正是本土化医药企业的优势所在。她认为相对于跨国企业,本土企业更接地气,更容易适应国内的大环境,使得本土企业赢得了独特的发展空间。

未来的市场充满了未知因素,不确定性一直都存在,这种适应性及灵活性使它们更容易在国内生存。当然,不确定性对于任何一个企业都是挑战,它考验着一个企业的机制是否足够灵活,是否能够随时调整。在刘毓文看来,对大部分人来说的困难,对某些人却可能是极好的机会。如果当初我一直呆在外企,延续做自己熟练掌握的事情,也许会过得很舒服,但这种舒服可能会令自己失去竞争力,也会错过下一个路口的风景。

 变化是唯一不变的真理,面对如今快速发展的时代,许多企业家校友的观点惊人的一致,这也正是他们实力的体现。虽然市场一直在变化,但有些事和有些东西是不会变的。记得2002年我参加复旦-BI(挪威)MBA项目入学面试时,是与四、五个申请者一起进行的小组式讨论,这更能看出一个人的个性和交流的特点。后来我把它运用到了自己的工作中,觉得这是一个在校园招聘中甄别人才的好方法。还有就是一个人的初心、求学的目的、工作的目的等等,这些都是不会变的。一路走来,刘毓文正是以一颗开放的心,去迎接一切无常而精彩的变化,塑造自己不确定但丰富的人生。

 

 

《鲲鹏变》校友系列报道介绍:

庄子《逍遥游》曰:北冥有鱼,其名曰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意为鲲鱼化为大鹏展翅,飞上青天。《鲲鹏变》系列报道采访的均是位于企业高层领导的复旦-BI(挪威)MBA项目校友,他们眼界宽阔、思想深邃、气魄宏大。鲲化为鹏,是他们在学校学习知识和能力,毕业后实现自我提升和蜕变的过程。

2016年是复旦-BI(挪威)MBA项目成立20周年庆,二十年的发展进步,一以贯之的卓越追求,助力校友职业发展,搭建卓越交流和资源整合的平台。校友们的努力和成就,是后来者在职业生涯中提升的重要启发,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

 

 

校友自述:

无论是职场发展还是读书,一定先想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希望从复旦-BI(挪威)MBA项目的学习中获得什么。不要为了混圈子、镀金等非常功利的目的去读书,这样只会成为一个机会主义者,无法获得真才实学。要非常认真地对待每一门课程和每一次提交的作业。只有自己认真地完成每一次作业才能从中有所收获,这也是对自己负责的态度。万丈高楼平地起,越扎实的地基越能承载无常的世事,越能托起远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