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办学
始于1996
立即申请

【同学思享荟】跟我学!你也能拥有“创造性思维”

编者按: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天才的形象几乎都是清一色的“高大上”:无尽的创造力,神奇的思维力,每一位天才的手中似乎都握有改变世界的秘密武器。3月12日,在复旦-BI(挪威)MBA项目举行的沙龙活动中,来自BI挪威商学院的教授Arne Carlson借助当晚的项目公开课向大家“喊话”:“天才不过是拥有一流的创造性思维。跟我走,带你看创造性思维生成的全过程!”

 

嘉宾演讲:

创造性思维“四部曲”:换双眼睛看世界

Prof. Arne Carlson

BI挪威商学院


    
你是否相信,天才并不能一个人包办所有他名下的发明创造?

你又是否知道,这些天才的背后都隐藏着或明或暗的创造性团队?

我想告诉你,发明创造的本质并不曾变过——大部分是群体性的合作创造结果,而非“媒体所宣称的天才式单打独斗”。杂志报道爱迪生的众多发明时,仅有少数杂志的少数篇幅才肯着笔于他背后的创造团队。据他留下的发明手记来看,许许多多“原创性想法”和“初步尝试的模型”其实更多源自该团队。爱迪生就像是一位能做“高等编辑”的发明创造者,在这些想法和第一代“模型”的基础上细化深入,人类才迎来一个日夜都光明的时代。

所以我想说,跟我走,给你看“创造性思维生成全过程”!我需要强调的是,创造性思维并非是纯创新思维,它可能发生在每一天、每一刻或者是你职场的任何一个角落,它与Daily Life的交集密不可分。我们相信在未来,被你开发出来的创造性思维,将有机会帮助你成为职场“新贵”。

接下来我将介绍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四部曲”,你顺着它的逻辑让思维去运转,一定能“换一双眼睛看世界”。

第一步,拿出“原型机”。以曾经轰动全球的社交类新闻App Pulse News来说,其创始人就是将“想法”变成“原型机”,放在咖啡馆的桌子上尽情展开足足六个月讨论后才得出一个靠谱的产品。有好的创新型想法,不要让它们只是从脑海中悬浮而过,要留住它,塑造出“原型机”,继而使其满足二次开发的条件。

第二步,多尝试“身体力行”的概念,打磨细化模式。大部分“原型机”是粗糙的,需要被细节化、场景化。以Southwest Airlines为例,单单一块等待区都设置得相当人性化,完全设身处地为乘客考虑。他们在等待区布置计划中还完成了“区域内情景化”,以便更好地站在客户角度来体验。这些“情景化”包括人物设定、故事情节设定等等,非常“接地气”,便于采选作为决策的支持依据。

第三步,“缩小”,英文是Zoom out。请尝试将自己的世界缩小,站在更高的位置来衡量项目。这样能让你看到更多的“轻”和“重”,看见更多的“别人”和更少的“自己”!依靠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去重新定义很多工作的轻重比例,为工作带来创造性思维循环。

第四步,高质量解决问题。任何创造性思维的实现,都必须以“解决问题”作为关键评判点。能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便有落到实处的机会。

按照以上四步不断循环锤炼,你便足以掌握“天才们的创造性思维模式”。我们强调,创造性思维是为了更好地思考和解决困局。所有的妙处,均来自于换一种思维方式去思考。这种思维方法是独具魅力的,在任何活动中都将保持行之有效的独特气质。至于如何在真实的职场中开发并向团队引入创造性思维,欢迎大家来我的课堂亲身了解!

 

 

校友及学生分享:

“人”的因素关系着项目的品质

唐伟

上海迪士尼度假区 招聘总监


    
其实在大学刚毕业的时候,我就想过读MBA。等真正读MBA的时候,发现时代潮流已然改变,我都已经成为超过“班级平均年龄”很多的“大哥哥”,顿时感到了一种压力。

出于一直以来的“复旦情结”,我选择了复旦-BI(挪威)MBA项目。人文底子厚实,老师的教学也很扎实。我本身就是做人事工作的,天天和人打交道,所以我更愿意相信“人”的因素在一个项目的成功中占关键因素。我觉得无论是商业的运营还是管理,其本质还是会回归到“人”本身。

第二个原因,我觉得BI挪威商学院是加分的项目。就一个商学院而言,我的判断是“他能为我带来一个更远更广的眼界”,我也很向往挪威的各种创新项目。其实我身处的行业也是一个快速求新求变的行业。我得坦白,我被“创新”这个单词深深吸引。

第三个原因,是我感觉在复旦的校园里Social是一件很舒服的事情,完全无压力,轻松自在。

 

读MBA,“三多”更有效

张勇

费斯托(中国)有限公司,技术支持及售后服务经理大中华区


    
我读MBA多少有点“跟风”的嫌疑:一是同事天天吹“耳边风”,说自己在复旦-BI(挪威)MBA项目学习遇到很多志同道合的伙伴,二是我本人也的确到了需要充电的时候。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几点我个人认为怎么读MBA会更有效。

第一,多问。MBA的老师们是不怕问题的,他们只怕你不问问题。问问题代表着“疑惑需要被解答”、“正在思考解答方式”,也是老师们最喜欢听到的反馈之一。就我个人而言,问出去的问题得到解答后,对课程学习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多做功课。我不知道其他班的情况,不过我们是学霸班,个个都勤于做功课。功课做得多,吸收知识层面的确快,在理解层面上的反应就越发有效。

第三,多听同学分享。我们班里有很多牛人,课上课后抛出来的很多观点都值得推敲好几次才能消化进肚子。我觉得我特别占便宜,人家很多年经验累积而成的“精华要素”就这么轻轻松松地分享出来了,用在工作上还都挺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