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挪威是科技创新非常发达的国家,也是商业思维、商业系统、商业规则相当成熟的国度。在复旦-BI(挪威)MBA项目近日举行的沙龙活动中,BI挪威商学院教授Espen Anderson以“Current technology evolution and future global disruption”为主题发表了演讲,对于新技术影响商业模式及思维的途径进行了有趣而深入的剖析。与此同时,项目的两位校友也分享了他们在复旦学习的收获之旅。
颠覆世界的往往是“野草”
Prof. Espen Anderson
BI挪威商学院教授,哈佛商学院DBA
从平面报纸到视频媒体,每一个人都在通过各种途径关注新科技的发展。这些新闻报道与行业探索能令人非常清楚行业内任何一项新诞生的科技成果,但大多数人却只有在传统行业被颠覆之后才能彻底感受到“原来新科技是这样的厉害!”而置身该行业的人必然会面临“In”或“Out”的选择。当这一天来临的时候,他们一定会有这样的念头——如果我能早知道这些有“行业颠覆力”的新科技就好了,那样就可以做出最正确的选择。
虽然说有钱难买早知道,但我仍想说:“抓住蛛丝马迹,你一定还有机会可以辨识出具有颠覆力的新科技。”
当翻斗车还只是“儿童尺码”的时候,没人能想象它可以有机会颠覆挖掘机行业,成为“超级尺码”。那时它所拥有的不过是传统行业的“不屑一顾”:这样的产品只能给小孩子玩,怎么可能成为我们的竞争对手?可是这个当初被视为“天大的笑话”却在慢慢成长,慢慢打磨产品,慢慢赢得属于自己的市场,最终让传统行业再也笑不出来。
我想告诉你,这一个世纪以来的大部分行业都遇见过这样“天大的笑话”,也真的有很多从“天大的笑话”到“绝世奇迹”的改变案例。一个很容易被大家所忽略的事实是:最有行业颠覆力的新科技,可能不是“牡丹”,而是“野草”:因为它们易生宜长,繁殖极快,且价格一定低廉。
难道仅凭这一点,我们就能清楚地辨认出那些具有颠覆力的新科技了?答案是不行!
只有那些真正了解自己产品的人,才能建立最清晰的行业和技术辨识度。一个好的企业管理者需要一直保持对行业内新产品的敏锐度,其前提就是相当熟悉自家的产品。而其实目前大部分管理者的时间和精力都交给了“如何让企业成功运转”这一问题。
其实,“野草”并不可怕,只要给予适当的注意力,便可扭转战局。所有的妙处都体现在商业思维的魅力中。至于如何扭转战局,如何培养这种深具洞察力和敏感度的商业思维,就请大家到我的课堂上听分解吧。
MBA让我“不断寻求挑战”
卢春卉
禾儿优(上海)贸易有限公司 中国区经理
我之所以会选择读MBA,是因为想寻求个人与职业的突破点。我尝试过不同的职位,不同的部门,但总觉得还会有一个新的契机在未来等我,所以我来到了复旦,想要去主动迎接或创造这样的机会。而之所以选择复旦-BI(挪威)MBA项目,是因为这个项目的学生年龄段都跟我比较相近,比较成熟。我当初的判断就是,我一定能找到几个能特别谈得来的同学,结果我找到了十几个。当然还有一个因素是我的复旦情怀比较重,而且这个项目也是全英文授课,对我来说也算一个全新的挑战。
MBA学习带给我的收获有很多,有知识,有人脉,有眼界,有系统化的管理思维,但我自己认为最大的收获是我可以不断站出来挑战自己的“舒适区”。我能跳槽进入现在的公司,负责大中华区的管理,也是多亏这种“不断寻求挑战”的心态。我学会了持续关注整个行业市场的变化和走向,关注不同公司的布局和策略,这些思维上的变化也是在MBA课程中潜移默化养成的。
学习的目的是摆脱旧框架
贾凯
喜利得中国 战略市场总监 大中华区MCC
我读MBA的时候,中国的传统行业正在遭遇强烈地冲击。有铺天盖地的新闻来诠释这个行业的没落。我从业多年,也深知传统实体行业的弊端所在,但苦于没有突破的灵丹妙药。于是就想去读书,与更智慧的人交流。
我选择复旦-BI(挪威)MBA项目的原因比较简单。用“全英文授课”这一个要求来筛选,上海就只剩下为数不多的项目可以选择,而且我比较相信复旦所承载的人文管理底蕴。
这个项目给我的收获是潜移默化、慢慢显现的。我之前管理过不同的市场部门,但直到MBA毕业后我才有自信自己可以挑起一个集团市场职能的重担。我现在可以站在一个更客观中立的角度,去思考和判断业务的走向,以及市场的布局和战略。对我而言,上学的目的是让自己学会有耐心去听新的思维、新的说法,把自己从旧的框架中释放出来。从这一点上看,我对我的选择相当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