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办学
始于1996
立即申请

霍斌:满志踌躇迈征程

 

满志踌躇迈征程

访复旦-BI(挪威)MBA项目毕业生霍斌

/孙晓洁吴金玲

 

    周六的下午,刚从挪威奥斯陆参加完BI毕业典礼的霍斌特地拨出一个小时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初见霍斌,刚毅的外表中透出一股亲和之气。而立之年过去不久,霍斌已升任五百强德资企业的中国区负责人,谈话时思路清晰、条分缕析,实干家的沉稳和大气一览无余。

返乡寄志,人生长勤

    从大学毕业到现在,霍斌服务的是同一个团队,在人才高流动率保持高位的今天,这种忠诚多少有些珍贵。从最开始的一颗部门螺丝钉,到现在作为中国区负责人带领两百多名员工,管理着从研发到生产、销售完整的产业链,霍斌这一路走来靠得是踏实和努力。霍斌坦言自己不是轻轻松松对付工作、能随意谈笑风生的人,因而总是喜欢做好充分地准备。他的个性相对保守,不太外向,却始终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工作严谨认真,工作日常常会加班到深夜。

     霍斌曾被公司派往德国工作两年,从事质量管理。在平静美丽的德国小镇上,他的生活十分悠闲平顺,工作进行得十分顺利,也有宽松的业余时间。然而这个小镇最终没能留住霍斌。为了更大的市场和更广阔的发挥才能的空间,霍斌决定接受公司派遣,回国领导中国分公司。为此,他不得不花了很大力气说服已经适应德国生活的妻子和他一起回来。

    霍斌为自己的国家感到自豪,为同样勤劳的同胞们已经取得的成就和秩序感到满意。他曾和公司的德国大老板聊天,聊到乘飞机的问题,两个人年纪隔了一代人,第一次乘飞机的年龄却十分相近,都是二十多岁了才有机会登上百年前科幻小说里描述的“空中飞船”。而如今,老板的儿子年纪轻轻就已经乘商务舱飞往世界各地。尽管如此,霍斌毫不怀疑勤劳的价值。他说:“强盛的德国正是二战后勤劳的德国人辛勤打造的,未来往何处去,要看现在的年轻人的状态。”

水流云在志行高远

    回国不久,在拥有了十年从业经历之后,霍斌在2010年进入了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的复旦-BI(挪威)MBA项目学习。说起这份选择的原因,霍斌表示,一方面是在工作岗位上积累了比较全面的管理经验,正是寻求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管理实践寻求理论支撑的时候;另一方面MBA毕竟是西学东渐之物,考虑到既要学最前沿的世界一流的管理知识,又要使之与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选择一个中外合作的项目是上上之选。身在上海,复旦是同事们当中口碑最好的,也是身在上海的职场人士们的不二选择。从职业生涯角度看,已经步入中层管理的霍斌也处在了向上跳跃的瓶颈阶段,作为工科背景的管理者,他更觉得自己应该补充点根正苗红的管理知识,也在人文底蕴深厚的复旦吸收一些文化的养分,为下一步的发展打下一个稳固的基础。

    霍斌评价自己是一个乐于做好准备的人,有很强的计划性。在申请复旦-BI(挪威)MBA项目前他也认真做了一番功课。他了解到这个项目是中国最早的国际性学位合作教育项目之一,已经积累了不错的口碑。老师们因名校的荣誉感和品牌所承载的信誉,孜孜不倦教书育人,丝毫没有草率行事和懈怠的意思。项目的学生平均年龄是33.7岁,大多是中层管理者。这十分符合他的心意。在他看来,同学们处在相似的人生阶段,都是不同行业的精英,彼此容易沟通,容易理解对方分享信息,这很有助于大家建立新鲜的人际关系网络。此前他也曾考虑念EMBA,但EMBA更偏重公司整体策略,在和管理学院的老师进行了深入交流之后,他选择了更适合他目前这一阶段的复旦-BI(挪威)MBA项目。

    入学以后,在复旦管院的学习让他十分满意。老师们的敬业超出他的意料。这一项目中三分之二的授课老师来自挪威商学院。其中一位老师Jessen是这一项目的元老,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参与到项目的合作洽谈中。Jessen教授年届七十,已经将好几代的教材熟记于心,学科里的经典内容也早已熟稔。尽管如此,在面对新学生的时候,Jessen仍然是不厌其烦地从最基础的知识讲起,然后衍生联系实践中的案例。霍斌回忆说:“老师站在讲台上讲了三十年,仍然是很认真地把工作做好。”从Jessen老师带来的MBA第一课,让霍斌深深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课堂上教授的知识常常很快就能在实践中发挥作用。结业之前的一门选修课涉及到公司战略和学习设计项目战略。霍斌的工作中很重要的是设计产品策略、市场策略。这一门课贯穿前后所学知识,学以致用,霍斌认为项目的安排逻辑性强,实用性强,是很合理的。这也正是他觉得MBA项目不同于其他学术项目的特点之一,从基础知识到深入挖掘业内问题,使学生能用相同的语言讨论非常具体的管理实践问题。

    项目师资的组合也体现出了成效。霍斌感到不同老师常常带着不同的看问题的视角,同样是讨论公司战略发展,不同的课程里侧重的是不同的方面,各有启发。老师们的个性也十分多样,既有偏保守常是教诲声声的,也有互动较多活泼生动的,课堂体验丰富而有益。很多老师带着国外的教育背景,通过对中国实际情况的研究,使理论知识与中国市场、本地监管规则、文化习惯很好地结合,使得知识有了很高的实际效用。霍斌认为中外合作的教学既能让MBA学生看清楚中国当下,还能展望未来,获得比较开阔的视野。中国当下是生产型企业较多的社会,管理和财务知识对于增强成本控制能力很重要。未来通过结构转型,可能会向知识型企业转型,小企业的数量将得到迅猛增长,这些正是当下挪威的现实,挪威如今从知识型企业管理中获得的经验很可能是中国的未来。

伯仲情谊,净水流深

    内敛的人往往珍视朋友,霍斌也不能例外。复旦-BI(挪威)MBA项目在挪威的毕业典礼正值五一假期,霍斌决定和同班好友共赴挪威,既作为毕业留念,也是一次难得的休假机会。

    挪威的如画美景让此行成为MBA项目中难以忘怀的一页。霍斌说,在挪威的早晨,几个同学都会相约出来晨跑,这种回归校园的生活让大家觉得回到了从前。项目中不仅有中国的同学,也有来自瑞典、挪威、丹麦、美国、泰国等全球各地的同学,大多人数都服务于有国际背景的大公司,工作性质和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比较相似,在许多问题上容易形成共识;另一方面,不同的文化背景又使同学们带着不同的对管理的理解来到这里,有了许多和新鲜的经验、观点相碰撞的机会。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同学也丰富了大家业余的活动。班级里一位同学开了一家西班牙餐厅,常常邀请大家共享西班牙大餐,霍斌和许多中国同学一起在热情的西班牙文化中度过了一些美好的夜晚。

    霍斌认为学习是一个整体的提升过程。在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中,经过共同的学习,大家整体的理解力和共同点都得到了提升。团队协作是学习中十分重要的素质。他还记得在一次供应链管理的案例学习中,同组的一位同学曾经是一家连锁超市的中国区总负责人,在从供应链环境确保食品安全的问题上,作为业内人士带来了很有启发性的观点和清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即在供应商管理和客户沟通上双管齐下,来避免可能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霍斌负责实践和理论接轨的部分,分析问题的深层原因;另一位擅长数据的同学领导大家一起做数据分析和总结,提出推荐的解决方案。

    在沟通中,也常常是一次自我发现的过程。霍斌说,小组讨论中常常会遇到意见不一致的时候,最后的共识往往是选择大多数人支持的方案。有些时候,从工作中获得的经验让他看到了更好的解决方案,尽管大家都不这么认为,他却常常会坚持自己的观点,并最终说服其他人也接受这一方案。瑞典同学对他的坚持表示很欣赏。霍斌认为从一方面看,坚持自己的观点是他的个性特点之一,另一方面这也是职场上的重要素质之一,那就是:不仅要提出有价值的建议,还要学会劝服对方接受这个建议,无论共事的是同事还是老板。尤其作为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提出的方案如何获得上司认可,并驱动下属使之得到很好的实施,劝服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回想起这两年在管院里交到的十分珍贵的朋友,和这些朋友们在课前预习和课后作业中一起做功课、谈工作、聊家庭,也分享各个领域里的专门知识,感情渐深,霍斌无不感慨地说以后会以校友的身份常回校看看,会旧知、结新朋。

琴瑟和弦,相亲相见

    作为一个职业的管理者,管理好自己的生活是首先要做好的。每个人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很多事情无法兼顾,因而判断好生活中最重要的时期,将其放在优先序的前列是十分重要的。霍斌业余喜欢运动,篮球、马拉松、高尔夫都是他曾经热衷又因为工作不得不暂时搁置的爱好。他认为,为了工作,个人的生活偶尔不得不为之牺牲一些是正常的,鱼和熊掌不能冀想兼得。但家庭是霍斌最不愿轻慢的,对于霍斌来说,家庭是事业发展重要的源动力,而家庭本身又超越事业有其独立的价值。他觉得自己很幸运,太太是自己最好的朋友,两个人有共同的语言,能互相理解、相互扶持。太太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如今为了照顾整个家庭放弃工作成为全职主妇。对于这样的牺牲,他表示十分感激,正是太太一力承担起照顾家庭的重任,才能让他全身心投入到工作当中,工作和生活也达到了一个不错的平衡。

    身为国际公司的管理人员,霍斌要保持和德国总部与北美同事之间的沟通,因为时差的关系,工作时间必须有相当的弹性。工作日霍斌常会因为时差深夜还在公司参加电话或视频会议,但他尽量把周末的时间全部留给家人。因为家庭的关系,在修读MBA期间,霍斌一直少有时间参加课程之外的校园活动,也会为了陪家人放弃了不少班级的娱乐活动。周末在接受我们的采访之前,霍斌是先把孩子哄睡了才趁空出门。两个人共同对家庭生活的珍视、维护带来了的家庭生活的和谐与生趣。

 

在已经取得的成绩面前,霍斌没有任何的骄矜。回忆本科毕业之初设计的职业生涯,现在走的路并不一样,风景却是一片明丽。原先想要出国一气念完所有的书,在难于拒绝摆在面前的极好的工作机会时转换了方向。正是因为把握好了这一机会,十多年下来,他一方面积累了十分有价值的工作经验,更重要的是在一帆风顺的职业生涯中积累了饱满的自信。他总结职业生涯发展的经验是,做好准备、蓄势待发、顺应时势,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走自己的路,是一条容易入口的信条和格言,但只有经历过职场沉浮的人,才会明白真正明确自己的方向是一种多么难得的明见。经过辛勤努力之后,霍斌很幸运地找到了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也工作生活上实现了自己想要的平衡,从此经过的每一个春秋,都将是继续耕耘也收获丰厚的好时光。

 

转载自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刊《致远》20127月刊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