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办学
始于1996
立即申请

东方早报-“积淀”“激情”“分享” 复旦-BI(挪威)MBA三部曲

报道媒体:东方早报商学院特刊

报道版面:

《东方早报》2011年5月25日-D5版《商学院特刊》 

 

复旦-BI(挪威)MBA学生三部曲

“积淀”、“激情”、“分享”

 

2011年是复旦-BI(挪威)MBA项目成立第15个年头。据最新统计,从这个项目毕业的校友和在读学生已经超过1700余人。复旦-BI(挪威)MBA项目于1996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由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和BI挪威管理学院(现改名为挪威商学院)联合举办,旨在培养具备国际化竞争力的职业经理人,它们的联合使得项目具有“先天”的国际化背景。始建于1943年的BI挪威管理学院一直位居欧洲商学院前茅,也是2010年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排名的企业定制管理课程全球65佳之一。

就读于复旦-BI(挪威)MBA项目的学生来自25个国家和地区,平均年龄和平均工作年限分别为33.5岁和10.8年,所有学生中拥有跨国企业背景的比例达到89%。这些来自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具有多元化行业背景及不同职能领域经验,让他们有机会在课堂内外多交流和讨论,分享各自的经验和看法,这在MBA学习过程中尤为重要。

 

设门槛:吸引勇者的诱饵

按照复旦-BI(挪威)MBA项目的招生章程,入选这个项目的学生首先“必须在跨国企业或外向型企业担任中层以上职位的管理人员,拥有学士学位五年以上工作经验或者专科学历十年以上工作经验,有管理工作经验,同时,还具备“良好的英语应用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各方面”。

这样的门槛势必让很多人望而却步,但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复旦-BI(挪威)MBA项目对自身的定位,即针对中高层职业经理人、国际化。严格的规定意味着对申请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项目需要招收到优质的学生以保持其自身的良性循环。正如2009年入学、伊顿(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的IT经理谢克辉同学所言,“复旦-BI(挪威)MBA项目的学生是有想法、有冲劲,并且富有激情的一群人。他们大都工作了10年以上,小有成就,处于公司的中高层。在这样的一群人中,我们很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芬欧汇川的亚太区市场交流沟通总监、同是MBA13班的钟丽萍同学也表示,全英文的学习环境切合了外企工作的需要,可以使学习和工作结合得更紧密。她说“居处恭,执事敬,为人谦”是自己的座右铭,“我会注意自身的缺陷,横向与同学比较能更清楚地看到自己所处的程度,并且不断地努力,督促自己提高”。这样一来,高要求也势必能吸引那些符合条件的申请者。

谢克辉还提到复旦-BI(挪威)MBA项目的外籍学生:“我们班有7位外籍同学,他们学习都很认真,并且很愿意与中国学生沟通。虽然我们常因为观点不同而争论,但这些中外差异让我们能够获得新鲜的视角。因为我经常要管理全球团队,所以了解不同视角对我来说很重要。”

 

织梦想:这是群不安分子

“有想法、有冲劲、富有激情”则是对复旦-BI(挪威)MBA学生特质的最好概括。这是一群“不安分”的学生,对各自的未来职业规划有着相当清晰的方向。

杨莉莉校友是复旦-BI(挪威)MBA项目2007年入学的学生。在HR领域摸爬滚打了10年,从达能、通用汽车、百事到现在的尼尔森咨询,杨莉莉的工作经历可谓丰富多彩,这也是复旦-BI(挪威)MBA学生的普遍特征。大多数“复旦-BI(挪威)MBA人”都怀揣梦想,不安于现状。他们总愿意不断挑战自己、不停地挖掘自己最内心的潜能和渴望,正如杨莉莉所说,“我觉得只要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没有什么做不到”。这种真正源于内心的自信和对待生活积极的态度,正是“复旦-BI(挪威)MBA人”有别于他人的一大特征。

在杨莉莉眼中,“MBA学习是我职业规划的一部分”,在项目中学到的战略分析、管理技巧为她之后的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而现任麦考林副总裁、电子商务事业部总经理的浦思捷校友也提到“继续学习是为日后可能的挑战做准备”。

除了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MBA学习的另一个作用在于扩大视野。谢克辉提到:“对不同行业的全面了解让我更关注企业运作。”他表示今后工作的重心可能会转向商务管理,可能会对IT的角色做改变,也可能会去寻找新的职业方向,无论如何,经过MBA的学习,未来发展的选择面更宽阔了。钟丽萍则表示,在复旦-BI(挪威)MBA项目的学习坚定了她往市场方向进军的决心,因为“项目的设置包括了很多课堂以外的内容,项目同学会——聚贤荟举办了各种各样的活动,有职业经理人和各种成功人士参加的讲座和沙龙等等,都帮大家开拓了视野。从来自各行各业的同学们那边我也了解到,制造背景加上商业上坚持,对职业发展会很有帮助”。

 

爱分享:聚贤荟是大平台 

“聚贤荟”的精神是“聚才四海,贤达齐修,荟萃复旦”。复旦-BI(挪威)MBA项目的学生来自各行各业,互相之间有很多可以了解和借鉴之处,聚贤荟是项目的同学和校友组织,为他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在松江的跨班拓展活动”。钟丽萍表示,通过活动可以使同学们之间了解更深入。“我看到了好朋友平日不常表现出来的特长,也看到了各行业同学各自的特点。比如做技术、财务的就比较中规中矩,他们方方正正、关注细节;而商业背景,销售、市场出身的人思维更具发散性,天马行空、有创造力”。本科是工科的她很快地从文科背景的同学身上发掘到值得学习的地方,“现在的市场变化很快,要抓住人们的眼球有时候得完全跟主流思维背道而驰”。

乐于分享的精神深深影响着每一个复旦-BI(挪威)MBA人,谢克辉认为从同学们身上学到的知识可以占到整个MBA学习的50%,他说“聚贤荟是MBA同学会,是一个不同行业、不同类型、本班和外班同学、在读学生和校友、中国人和外国人聚拢来的一个平台”。聚贤荟下设的不同行业俱乐部经常举行论坛,“有次我去参加营销俱乐部的讨论会,关于新媒体的应用,就学到了很多相关知识,并且借鉴到了IT行业中”。同学们都很乐意在这个平台上“交换技能”,不同行业间一些互通的管理模式可以彼此借鉴。借助不同视角,同学们的眼界得到拓宽,“在聚贤荟这个平台上我们可以结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朋友们互相之间的知识和经验分享对彼此的事业都有或大或小的帮助”。

 

新篇章:创新与责任 

走过风云激荡的三十年,中国毫无疑问已成为世界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下一个三十年,中国的经济发展仍将牵动、甚至拉动全球经济的发展,因而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仍将是中国社会最为紧迫的需求。

作为中国较为成熟的国际性学位合作教育项目,复旦-BI(挪威)MBA项目始终同步中国经济脉搏、回应社会发展要求,践行着完善中国MBA教育和助力中国经济的社会使命。

在管理教育教学方面,复旦-BI(挪威)MBA项目鉴机识变,不断进行调整与创新,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关注对学生的品格能力的塑造和培养。比如近年来,全球化的企业责任浪潮推动企业管理理念发生转变,企业社会责任不仅是摆在企业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也对管理教育提出更高要求。在这一背景下,复旦-BI(挪威)MBA项目开设“企业社会责任”课程,帮助学生补充建立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知识以及提升社会责任管理能力。这不仅是企业国际化的要求,也是建立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有变革,也有坚持。十五年来,复旦-BI(挪威)MBA项目坚持以“战略变化管理”为主线,因为在商业社会全球化的浪潮中,优秀的企业、企业家必须学会比别人更早地适应变化的环境。目前,复旦-BI(挪威)MBA项目开设的课程包含战略思维能力培养课程、跨职能实战课程和领导力提升课程,这三类课程模块涵盖了“企业战略管理及全球商业方针”、“项目与变化管理”、“财务会计”、“组织管理”、“领导学”、“创新与创业”、“运营管理”等在内的11门核心课程,同时提供了“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与电子商务”、“企业社会责任”等6门课程供学生自主选修。这为变化中的中国社会输送了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管理人才,也为经贸往来中的中国和世界打开了一扇相互了解的窗户。

十五年,是尾声,也是另一个启程。

2011年,挥手告别十五载的扎实奋进,复旦-BI(挪威)MBA项目开启新篇章。中国经济方兴未艾、中国企业开始走向世界,鉴机识变依然是管理者必备的核心竞争力,复旦-BI(挪威)MBA项目也因此将继续践行培养商界精英的时代使命。

这是一条光荣的荆棘路。中国“智”造——复旦-BI(挪威)MBA项目再前行!

 

 

了解我们

我们欢迎你通过以下方式深入了解复旦-BI(挪威)MBA项目:

  • 与项目主任面对面咨询
  • 试听课程(大约1.5小时)
  • 咨询聚贤荟学生大使
  • 参加项目的学生或校友活动

联系我们:+86-21-55664776,+86-21-55664779

项目网站:http://www.fdsm.fudan.edu.cn/nwm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