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办学
始于1996
立即申请

校史上的“五二七”

小史

把五月廿七日定为校庆日,是已故校长陈望道先生提议的。因为这一天是上海解放的日子,复旦师生欢庆解放、喜获新生,都同意把这一天定为校庆日。

复旦最早的校庆日,是照阴历计算的。一九零五年阴历八月十六日,复旦公学在吴淞校址正式开学,这一天便成为当时复旦的校庆日。

也许是一种巧合,五月二十七日这天,在复旦历史上也有着几件重要的事情。

一九零五年的这一天,是复旦这个校名第一次与世人见面。那天,在《时报》上登出两幅广告:一幅是徐家汇天主堂登的"徐家汇震旦学院"招生开学广告,一幅是前震旦学院全体干事、中国教员、全体学生公白,宣布震旦解散后,"旧时院名,久已消灭",现更名为复旦公学。这样复旦的名称就与世人见面了。

把震旦改为复旦,包含着不得已的苦衷。原来,震旦学院是爱国老人马相伯创办的。他在一九零二年冬筹办震旦时,借用徐家汇天主堂的余屋为校舍。这时学校办有成效,徐家汇法国天主教堂阴谋侵夺这所学校,委派帝国主义分子南从周为学校的总教习,修改学校课程。全校爱国师生识破帝网主义分子的诡计,在一九零五年二月集体退学,搬走震旦学院校牌、书籍、教具、标本等物,另觅校址,筹备复课。就在其时,徐家汇天主堂登出震旦学院复课的广告,抢去校名。前震旦师生在这种情况下,被迫改校名为复旦。改名复旦包含着恢复震旦和振兴中华的双重意义。

一九四零年的这一天是复旦遭到严重灾难的一天,那是在抗战时期,复旦师生从东海之滨,间关万里,迁到嘉陵江畔的夏坝。荒村茅舍,弦诵不绝。敌人欲毁灭我文化教育事业,竞派机大肆轰炸。校舍被炸,血肉横飞,教务长孙寒冰先生、职员汪兴楷先生、同学朱锡华、刘晚成、汪茂泉、陈仲燧、王文炳等七人罹难,多人受伤,损失惨重,被迫停课。现在孙先生等人的坟莹犹在夏坝,思之能不怆然!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六日深夜,国民党上海警备司令部来校捕人,抓去同学七十七人,工友两人。次日他们又下令解散复旦大学,命令复旦在两天内全部疏散,校舍由国民党军队接管、驻扎。五月二十七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上海。被捕的七十七位同学因看守人员逃离而幸免于难,被疏散到市区的师生也纷纷归来,复且获得了新生。

注:本文原载于1985年4月14日复旦大学校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