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办学
始于1996
立即申请

[博客]游学记

参加复旦-BI(挪威)MBA项目后,有幸在而立之年作为国际交换学生赴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安德森商学院(UCLA Anderson Business School)学习。UCLA是全美名校,安德森商学院亦名列前茅,少年时代,赴美求学情结强烈,由于种种原因,未果,甚是遗憾。同行陆兄,80年代中科大毕业生,虽逾不惑之年,豪情不减,竟放下手中生意让太太打理,一心向学。后来得知,留学美国亦曾是其年轻时最大梦想,如此一来,这竟成了我两人共同的寻梦之旅,乐哉!
 
 
申请签证、打理行装、安排行程不必赘言,我和陆兄于9月22日到达美国洛杉矶。国内9月,正值盛夏,炎热异常,而洛杉矶却气候宜人、草木葳蕤,只要在室内或树荫下,便觉得凉爽。究其原因,洛杉矶城市三面环山,一面临洋,气候终年温和舒适。洛杉矶为全美第二大城市,也许是处于地震频发带的原因,市内并无太多高楼大厦,比起太平洋彼岸的上海,其市容只能用“社会主义新农村”来形容。我两人在离学校半小时路程的Westwood区找了一套房子,价格虽贵些,但每日可步行到学校,权当锻炼;吃的也很简单,多以面包、牛奶、蔬菜汤、水果为主,三个月下来,体重竟减轻5公斤,感觉神清气爽,这竟成为我们此次游学的另一重大收获。
  安德森商学院创建于1935年,每年向1300多名全日制MBA、在职MBA和EMBA学生提供商学教育,很多学术课程和系别都一直排名世界前列,尤其是金融专业,如黑石公司创建者及首席执行官拉里•芬克(Larry Fink)等许多华尔街金融大牛毕业于此。整个学院为复合建筑,错落有致、绿树红墙,古朴庄重。Rosenfeld是一座三层楼的全钢结构图书馆,内部装潢考究,是学生们钟爱的读书场所,掐指算来,我竟在这里度过在美学习的大半时光,夜幕降临,窗外秋虫低唱,树影婆娑,馆内青灯黄卷,让我重新拾起大学时代的美好记忆。
  完成注册登记,学习开始。同全职学生一样,我们选择必修课和选修课,课程设计依自己学习能力,量力而行。所选的每门课程均辅以大量阅读材料,信息量极大,教材清一色哈佛案例或全美最畅销商业书籍。
  安德森学院国际化程度极高,集中了全球40多个国家学生,单是我们这批国际交换学生就来自16个国家,另外,所选的四门功课中,仅有一名教授是美国人,其他分别来自意大利、中国、巴基斯坦,全球顶尖学者汇集与此,美国人对资本的“霸权”已经演变为对智力的“霸权”,由此可见一斑。初来乍到,语言在先前几周居然还是问题,美国师生之间气氛轻松,上课过程中,插科打诨之事常有,俚语经常让我们这些外国学生迷失。谈到国际学生,印度学生给我的印象最深,这些皮肤黝黑的学生,课上最为专注,反应速度惊人,按照我和陆兄的统计,课堂上提问最多的也是他们。在一次宏观经济课上,教授谈起比较中国与印度经济,对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和取得成绩褒奖有嘉,对印度未能找寻出一条迅速发展的路感到遗憾。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印度学生纷纷举手提问,诸如为什么印度不如中国,中国经济有何政策优势,中国经济隐患比印度多云云。问题频频,慷慨激昂,教授也无从招架,而在场中国学生默然者有之,窃笑者有之。同属东方文明,印度学生表现出咄咄逼人,同属发展中国家,印度学生表现出强烈好强心、求知欲,不可小觑,“少年强则国强”,未来的中印之间龙象之争似乎在所难免。
  来美之前,对美国学生学风略知一二,三个月学习下来,感同身受。较基础知识以及对新知识的领悟能力而言,美国学生并无太多优势,而对国际形势的认识,甚至有些苍白。但美国学生学习之特点,也确实有我辈不及之处。一是重讨论,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个人不能完全掌握任何知识的全部,而群体智慧能不断激发灵感,取长补短。于是,讨论成为美国大学的最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讨论风格,和风细雨般有之,狂风骤雨般有之,逻辑性、判断力、表达力在循序渐进的讨论中得以提高,确实可取。重实例、轻理论;美国是MBA教学之源头,理论成果不断推陈出新,而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教授们在教学过程中并不完全囿于理论教学,而大多采用案例来支持理论。这一过程,轻松且逻辑性强,容易理解,便于记忆。我所选择的四门课中,除一门理论性较强外,其他均大量采用现实商业案例,旁征博引,小企业管理一课,教授索性请来了十来个Speakers,大部分是安德森毕业后自己创业的学生,现身说法,述说创业经历,学生在与其分享成功,探讨失败时领悟知识真谛。笔者还发现,MBA教授们很大一部分从事过商业实践,位居高管者大有人在,更有甚者,做教授只是兴趣使然,完全是将商业经历系统化,免费传授给学生。陆兄的一位教授居然是纸业巨头Kimberly-Clark的最初投资人。MBA教育,归根到底,是一种职业教育,重在实用,如一味灌输晦涩的理论和那些玄之又玄的图表符号,势必与教学初衷南辕北辙。
  此外,各类活动多种多样也是美国商学院的一大特点,确切的说,是美国大学的一大特点。安德森学生的高度国际化为院内各类组织提供了基础,有代表国家的学生组织、有跨地区的学生组织、有依据各类爱好的学生组织,更有根据入学前经历或毕业后可能从事行业而设立的各类组织,三个月期间,我就有幸成为“Anderson大中国区管理协会”的成员,各类活动也不胜枚举。每周四下午,只要天气允许,在学院西侧的南草坪上必定会有Anderson Thursday的活动,已成为学院传统,校方会提供免费的食品和饮料,400多男女学生们交杯换盏间谈天说地、好不惬意。美国学生天性活泼,活动上也有放荡形骸之事,我曾经见几个男生把另一男生抬起,将啤酒倒灌到他嘴里,周围一片哄笑,鲁莽的可爱。经常在不经意间,会发现院长Judy女士,穿梭于学生之间,态度自然,谈笑风生,俨然一学长,让你忘记她是学院的最高行政领导。
  美国的MBA教育在传道解惑的同时,更是注重培养一个心智健全,情商智商和谐发展的人,毕竟这些人在未来的工作面对的将是活脱脱的社会,而非冷冰冰的书本。曾几何时,我们在强调人才培养时强调德智体美,然而,应试型和功利化教育模式却让我们的大脑里塞满拗口的名词解释和抽象的模型符号,行为语言也变得机械,在充满变数的商业实践中,我们能灵活应对吗?
  学习期间,时值美国大选和金融危机爆发,对于大选,未到美国之前,确实雾里看花的感觉。而到了美国之后,基本能判断出奥巴马将胜出,洛杉矶是美国第二大城市,加州又是美国第一大州,单是从UCLA学生对奥巴马狂热,已能判断出这个州在选举上的基本政治指向,奥巴马之胜利乃是美国民主之胜利。而金融危机对安德森学生影响之大,超出想象,通常毕业前半年,该学院的学生签约率已达到60%,而当时只有30%不到。学院以金融管理而闻名,年景好的时候,这些毕业生非常抢手,金融海啸来临时,却首当其冲。金融危机的确改变了很多年轻人的生活,但仅以我在美国三个月学习生活所体会到的,美国人并不会完全把此次危机归咎于创新,创新意识、创新实践更不会因此而终止,美利坚特有的创新制度和文化将孕育更多勃勃生机。
  三个月,倏忽一瞬,然而在美学习生活经历至今历历在目,难以忘却。对于学习,我向来认为每个人精力有限,时间有限,不能够在任何所涉领域有所造诣。由此看来,学习当有所重点,当领悟内涵,当知其“道”,此次游学,在积累管理知识的同时,有机会近距离接触美国社会,深刻感触美国对创新之关注,对创新之追求程度可谓孜孜不倦,这也成为美国经三百年仍傲视同侪,称雄于世之秘诀。这样的收获,实在值得与大家共同分享。

李智,复旦-BI(挪威)MBA9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