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园西部的绿树浓荫中,掩映着一座淡灰色的四层楼宇,雍容典雅,仪态万端,同周围的建筑相比,风格迥异。每一个复旦人都熟悉,这里是有名的数学楼,并把它戏称为“小白宫”,意即其门庭的造型风格可与美国白宫相媲美。
当年,它称子彬院,已经有六十一载的历史了。岁月的风霜使它稍减了往日的风采,但作为今天留存的当年少数建筑之一,它却记载着母校创建时的艰辛和几十年的沧桑。
母校从1905年创立后,校址曾几经变迁。1922年,在江湾现址建成复旦大学新校舍。1923年,复旦学生郭任远留美获博士学位归国。他本打算去北京大学,在母校师生盛情邀请之下,决定回母校执教。次年郭先生向其堂叔父郭子彬等人募捐三千元,用以购置了仪器、动物和书籍,创办了心理学系。
郭任远先生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追随者,回国以后颇有一番抱负。他想把心理学系扩充为心理学院,但是苦于没有房舍。1925年,他向郭子彬募捐五万元,亲自督工建造,造成了这座四层的楼房,供教学、科研之用,命名为子彬院。
子彬院建成以后,立即成为“全校发号施令的首脑,校长办公处,各系主任办公处,以及注册、庶务、会计等处,俱集结于该院楼下,一切重要文告,皆张贴在那儿,庞大的第101教室,更无疑是变相的大礼堂。”(见《复旦同学会会刊》四卷第四期)
心理学院随子彬院建成而成立,占据二、三、四层楼,设有动植矿物标本陈列室、实验室、饲养室、照相室等,并且聘请著名学者唐钺、蔡翘、蔡堡、李汝祺、孔宪武等来校执教,形成了坚强的教授阵容,也吸收了众多的莘莘学子。也就是从这里,造就出一批中国最早的心理、生理学人材,如童第周、冯德培、胡寄南、徐丰彦、沈雾春、朱鹤年等。
学校重视基础教学和努力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提倡“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的风气。为了适应社会需要,还不断创立新学科。心理学院的创立,不独在复旦校史中增添了新篇章,在全国也是新鲜事。
抗战爆发后,日本侵略军在上海狂轰滥炸,复旦地处要冲,惨遭炮火浩劫,许多设施如体育馆、第一宿舍顿成瓦砾,美丽蜻峭的校园荒芜不堪,但唯独子彬院受损较轻。
今天的复旦园已是高楼林立,但子彬院独特别致的风格,仍吸引着新一代复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