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相辉堂东侧的五百号,是一幢普普通通的二层大楼。这幢楼在解放前曾被命名为寒冰馆。
六十多年来,她默默无言地矗立在那里,经历了战火的洗礼,目睹着时代的变迁,大楼的面貌、层次都起了不小的变化。
还是在1924年,郭任远先生担任代理校长时,鉴于学生逐年增多,宿舍不敷应用,遂向银行贷款建造了一幢钢骨水泥的四层大楼。它共有房间73间,可供278位同学居住,命名为第四宿舍。当时,这幢大楼式样欧化、设备新颖,被誉为全国高等学校“设备最新之寝所”。
当时,这座寝室被称之为“贵族院”。为什么呢?其说有二:一曰,“富家子弟和醉心于欧美物质文明的学生,大都住在这里,每学期要收宿费20元”,因此得名;一曰,“院之所以贵者,不仅在高楼大厦,冬暖夏凉,而在其与‘东宫’(女生宿舍)为邻,每天看见许多公主的新装、皇后的侍从,从院走过,香车起处,满院生春”。
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期间,日军三次占领复旦校园,校内财产损失严重,第四宿舍同学的衣物书籍,几乎被抢掠一空。而1937年“八·一三”沪战爆发,第四宿舍更是遭到大劫。费巩校友曾报道说:“第四宿舍水泥钢骨,为宿舍中之最精美坚固者,今亦全毁”。这个报道,稍有失真。当时第四宿舍未全毁,但楼已被炸飞,后来不得不略作修葺,改为三层。
抗战期间,复旦部分师生西迁重庆,在北碚黄桷镇茅舍中安身。1940年5月27日,日机前来轰炸,教务长孙寒冰教授等七人殉难。全校师生同仇敌忾,齐声哀悼。孙寒冰教授坚持真理,坚持民主,受到进步人士的怀念。郭沫若曾写挽诗云:“战时文摘传,大笔信如椽;磊落余肝胆,鼓吹动地天,成仁何所怨,遗志正无边,黄桷春风至,桃花正灿然。”1944年,重庆复旦校园里造了一座科学馆,命名为寒冰馆,以志纪念。
抗战胜利后,复旦大学迁回江湾原址,第四宿舍改作教室,遂命名为寒冰馆.这一命名,能使人面对残楼,怀念亡人,兴无穷之哀思,激愤发之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