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校友葛琤(复旦-BI MBA项目6班)于复旦10月11日校园开放日的发言
创业或者说对于创业的认识是所有MBA学生都感兴趣的主题。作为雇员我感受了外资、中资企业的文化差异;从业于咨询行业和实业使我经历了不同产业间的差异;现在的创业实践又给了我一个转换视角的机会。这些元素有些早已存在,有些正在发生。但当我完成MBA课程后再去审视,觉得有些心得可以和大家交流。
第一个想法是“谋定而动”
“创业不要冲动!”大约50%的成功创业者愿意这么告诫后来者。但是同样:几乎99%的创业失败者会有相同的感慨。
我们身边有太多的成功故事在激发创业激情:
0.5平方的液晶屏造就了分众和江南春
绝对谈不上新鲜营养的常温奶造就了蒙牛和牛根生
现代版的龙门客栈造就了如家和季琦的团队
甚至教育部门都在积极鼓励大学生创业
而另一方面,创意、盈利模式、计划书、团队、风投……已经成为年轻人的必修课。
两年多前我也同样经历这样的激情岁月。虽然我们从事的是很普通的大宗商品交易,但我们呈现给投资方的计划书一样充满着新经济的阳光。总感觉我们的盈利模式一定与众不同。除了卖货收钱以外,挖空心思地希望找到一些符合潮流的新途径。我们也曾经设想启发于沃尔玛的现代物流系统,从奶牛到餐桌的纵向一体化模式等等。我们当时认为这是在谋事,似乎想的越多成功的机会就越大。
当我完成MBA学习以后再去分析,我会觉得这些概念本身都很好。但是作为一个初创的企业,是不是有足够的能力去担负这么多的使命?所以现在想来我们当时的“谋”还是没有摆脱冲动的影子。
事实上谋创业之事不仅仅在谋定具体事务,更是对整个事件的系统思考。MBA的学习首先帮助我们树立的是对大局的把握。用一个全局、系统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创业的问题。所谓“谋定”更多的是指大局观的确立,而不是仅仅准备了多么漂亮的文案或者多新颖的创意。
第二点心得是关于应变能力的塑造。
对于生意有很多不同的见解。我有一个体会是应变能力很大程度决定了盈利能力
楼宇广告的成功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适应了办公环境和大众接受讯息方式的变化。常温牛奶不如冷藏牛奶新鲜、但是它改变了传统的牛奶销售方式--不再依赖冷链、使得冷链不完善的次级市场消费者能够喝到液态奶。经济酒店的出现更加是适应了差旅市场需求从高端转向大众化、标准化的转变。
以前经常听到老企业面对市场变化而发出的感慨,后来听到很多关于塑造能力、应对变化的故事。我觉得在未来的市场中,如何主动地引领变化和驾驭变化将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能力之一。
作为创业者个人要具备这种管理变化的能力最基础的一点是综合能力的提高。提高能力的方法很多,其中也包括MBA课程的学习。
在结束了BI-Fudan MBA项目的学习以后,我感觉比较有帮助的是教学方式。以我的理解BI项目在案例实践和理论学习方面比较平衡。BI-Fudan MBA项目的教学方式使得学员在开始实践活动之前对一些指导性的理论知识就有一定程度的掌握,而不是单纯的头脑风暴式的去做案例。(在游泳中学会游泳,而BI是在游泳池中学会游泳)使得学员能够很快地领悟到理论的实践意义,但也不至于非常茫然地解决难题。
所有创业者都希望自己的生意能够尽可能维持长久。而事实上看到过一些报道,说中国的民营企业平均寿命大约是7-8年。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取决于很多因素,但个人认为学习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MBA学习讲求分享与团队智慧。创业初期无论是创业者还是团队成员往往都能够共同塑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彼此取长补短,积极寻求外源性的智慧。
但当企业步入稳定期后,成员之间的沟通问题经常就会变得尖锐。我想这和彼此的学习态度发生变化有很大关系。分享和团队智慧的学习观念逐步淡化,而长官意志、大股东意见成为主流。
BI-Fudan MBA项目很注重学员的多元化。无论是从国籍(代表着不同的文化)、职能部门、到行业背景都是如此。在这样一个多元化团队中的学习经历,不仅得到了知识,更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机会。可以说BI项目的同学各个都是能人。如何学会与这些精兵强将同处、分享、进步对于今后在创业公司中持续发展也是有借鉴意义。
我记得在毕业典礼的时候,院长对我们的寄语中说道“今天是一段学习历程的结束,但更意味着新的学习历程的开始。希望大家能够把学习变成一种习惯。”MBA课程不是终点,创业也不是MBA的终极体验,我觉得MBA课程带给我的是应对未来的人生态度――做最细致的准备,经历变幻莫测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