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志勇,安德鲁公司中国区人力资源总监,在班级里同学们亲切的叫他“老陆”,这位82年复旦大学毕业的老复旦人,从事过十六年人力资源行业,他把复旦-BI(挪威)项目求学的经历比喻成他人生的加油站。
复旦情结
82年复旦大学物理系毕业的他,大学毕业后做过八年的老师。1990年他选择改变人生轨迹,投入到当时中国还非常薄弱的人力资源行业,到不同的跨国公司里面做人力资源管理。先是罗技公司,四年半后到上海庄臣做人力资源经理,八年前去飞利浦电子贸易(上海)有限公司任人力资源总监,负责整个东亚的人力资源管理,最近他担任安德鲁公司中国区人力资源总监。
1996年,在以前的公司中,陆志勇也曾读过一个跟公司合作的MBA。后来工作的忙碌让他没有时间静下心来“修炼”,而他一直没有停止对知识的渴望和理念更新的需求。一个偶然的机会,同事向他推荐了复旦-BI项目,新颖、合理而全面的课程设置、专业的教授、来自不同行业背景的学员构成、让他能兼顾工作与学习的模块式教学方式促使他选择了这一项目。陆志勇用“异常激动”形容他当时的心情,重回母校,又一次亲近复旦深厚的人文底蕴,又一次能在课堂上激扬文字、思维碰撞。
复旦-BI项目印象:
讲授项目管理的教授给陆志勇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他的第一门课程在轻松愉快中开始,老师知识非常渊博,讲课深入浅出,一些图示的工具能帮助了解。幽默的教学方式给了他很多的启迪,在课堂内外影响了包括陆志勇在内的很多学员。
陆志勇发觉复旦和BI的老师平易近人,与学生都比较平等,老师很愿意解决学生的问题,一位讲授组织管理的老师有一天发高烧还坚持为学员上完那天的课程,敬业的精神感动了所有的学员。
谈到BI挪威管理学院,陆志勇介绍到一个小插曲,毕业时许多同学都去挪威参加毕业典礼,因为当时他工作忙碌未去。后来他自己出差到挪威,抽出时间去了BI挪威管理学院,校方很热情的接待了他,不仅用车接送还帮忙订宾馆,给陆志勇一个人专门颁发了证书,并带领参观了学校。
国际化合作的思考
在国际化的环境里,MBA的国际化是一种趋势,中外管理学院在国际化环境中的合作是重要的一环。很多学员看中这一点,在这里希望接受中西方的理念,另外一个方面,学员们也希望在一个英文的环境里去表达自己。
陆志勇谈到在公司里面有很多培训,而在复旦-BI项目里会了解西方的动态,了解西方的案例。他个人很喜欢听西方的教授来讨论人力资源。
不仅教授的理念要国际化,外籍学员或多数学员拥有跨国企业工作背景也创造了国际化的交流环境。复旦-BI的合作项目就有这种氛围,学员们在整个课程中有许多交流和讨论,分享各自的经验和看法。
复旦-BI项目:人生加油站
谈到读复旦-BI项目最大的收获是什么,陆志勇觉得MBA的课程完全取决于你投入多少身心进去。比如在上营销管理、供应链管理的课程时,他都会去跟公司的营销、供应链人士一起探讨,当课程完成,也就相当于把公司的流程全部了解了一遍。
陆志勇谈到做人力资源管理也应该全面了解整个公司的流程,而复旦-BI项目给了他这样一个平台去了解公司。很多人不太明白HR具体的事务,按他自己的形容,在组织机构中HR的角色像BUSINESS PARTNER,要了解自己的BUSINESS 是什么样的,HR现在也在做战略,考虑怎么去提升组织机构的能力。已往一般的渠道是通过谈话,但经过复旦-BI项目学习后,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培养了他更科学的思考模式。
从1990年到现在陆志勇已经做了十六年的人力资源管理,他知道在工作岗位上提升自己能力很重要,此外也需要增加管理的广度和深度,复旦-BI项目给了他这样一个平台,为人生的精彩续力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