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晨报》:12年市场锤炼得"心经" 土MBA不怕"狼"

一年一度的MBA秋季班的招生又拉开了序幕,外有哈佛、沃顿,内有交大、复旦,这些MBA的“名门”纷纷开始大力“揽生”。MBA,这个工商管理硕士的代名词在进入中国整整12个年头里,打造出了高昂的学费、鲤鱼跃龙门般传奇的效果,一度掀起阵阵狂潮。但随着时间流逝,这种狂热逐渐回归平静,人们对于MBA的认可也趋于理性,与此同时,随着国外名校MBA课程的进驻,全国三大MBA中心之一的上海,也正在酝酿着变革。
  “山雨欲来风满楼”,从去年开始,来自哈佛、沃顿等世界著名学府纷纷来沪“自我推销”,他们看中的,就是上海MBA市场的巨大潜力。“到目前为止,他们还没有正式进入上海,一旦他们真的来了,那么势必将对我们有一定的影响。”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国际MBA主任黄国祥明确表示,“世界名校MBA的到来,将有多种形式,目前还没明确,但一两年之内就会有所行动。他们的到来,将会引起上海MBA市场的一次重新洗牌。”
  
  现状:理性选择三足鼎立
  毫无疑问,MBA虽然几经价格调整,仍然保留着较高的门槛;而随着人们的选择从狂热回归理性,本土化和实用性也成为当今MBA课程的当务之急。在当今上海市场上,MBA呈三足鼎立之势。目前,上海有近10所MBA培训学院,而最具实力的,是复旦、交通大学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他们占据了绝大部分的MBA市场,名副其实的三足鼎立。
  “虽然MBA不如先前几年那样狂热,但作为MBA发展比较早的院校,是不用愁生源的。”黄主任介绍说,以去年为例,交大管理学院每年招收的MBA和EMBA加起来共有近500人,去年仅报名就有3000多人,和前年相比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复旦的招生规模与交大类似,从生源数量来看也差别不大。
  另外,3家大头也各有特色,比如中欧的主要生源集中在外资企业,对于学生要求有GMAT成绩;复旦的EMBA的课程比较好等等;交大则很早开始了MBA本土化的进程,并采用了合作办学的方式。
  据业内人士透露,由于市场的分化,多方之间几乎没有出现争抢生源的现象,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出现。同时,在上海其他的一些规模相对较小的MBA培训班中,特色成为他们的优势,以财经大学为例,会计等课程优势明显,在业内市场中占据着一定的份额。
  
  未来:不惧洗牌提早运筹
  面对哈佛、沃顿等世界名校的进入,中国的MBA市场感觉“狼来了”。“世界名校的到来肯定会对我们产生影响,那些最高端的生源,也许会比较偏向选择他们。”面对竞争和压力,许多国内MBA的“当家人”似乎早有心理准备,纷纷表示,“我们有自己的优势和应对措施。”
  
  对策一:扬名气不降价
  从过去几年来看,名校的招生还不存在问题,存在问题的是那些规模较小、分类较窄的学院。作为上海市场上的MBA三强来说,国外的“狼”进来之后,只会分流一部分最高端的生源,这仅仅占整个MBA市场份额中很小的一部分,不会对他们造成很大的影响。且作为国内MBA著名学院,面对世界名校的进入,绝对不会采用降低价格的手段来吸引生源。以交大为例,他们每年从本校招收进来的MBA就有近200名,而受国家经贸委的委托生也有100名左右;同时,面向全国招生,每年都会有2000人以上的报名。
  
  对策二:怀柔收编
  相比世界名校,国内名校开设的MBA课程经过了12年的锤炼,或多或少地染上了本地色彩,而这些,正是他们在与哈佛等世界名校较量中的重要筹码。
  复旦、交大从几年之前,就积极投入进行MBA的本土化开发和合作办学。在目前的中国,完全“拿来”确实行不通,只有很好地结合实际情况,MBA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能量。同时,通过合作将对手“收编”,一方面加强自身实力,一方面减少竞争,这种合作办学正逐渐成为当今MBA市场的主流。即使在沪上引起一池涟漪的哈佛,也正在考虑与中国某高校的合作事宜,合作,对双方来说都是一个明智、主要的选择。
  
  对策三:创品牌随主流
  在未来的市场中,品牌、精品之路将是类似与复旦、交大这种MBA“大家”的发展方向,而推出精品课程、保持与国际最先进MBA水平一致将是他们一直不能懈怠的工作。这次重新洗牌,也可能更加巩固这些巨头的统治地位。与此同时,交大和复旦还积极把招生的触角伸向世界各地,印尼、新加坡、加拿大,每年都会有相当数量的国外学员来到上海进修MBA。对于那些规模小、品牌意识不高的MBA学院来说,洗牌是一次考验,洗牌过后,潮流将朝专业化、尖端化的方式发展,他们的何去何从也必然是优胜劣汰的结果。
 
来源于:《新闻晨报》2004年6月17日
对外联络与合作办公室

2004年7月6日

报名咨询
姓名
不能为空
性别
不能为空
电话
不能为空
城市
不能为空
公司名称
不能为空
现任职务
不能为空
年收入
不能为空
报考意向
不能为空
感兴趣项目
不能为空
立即预约咨询
提交成功
请扫描二维码直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