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复旦大学全球供应链研究中心团队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政立院区发布了《中国对外商品贸易及供应链波动指数(2025年4月)》报告。该指数基于大规模数据的量化分析,力求较全面反映中国出口贸易与全球供应链的实时状态,为市场主体提供及时的数据支持与趋势判断。
该指数体系具有三方面的特点。第一,多维性。指数同时考察对外商品贸易与供应关系两个维度,通过贸易波动指数和供应关系波动指数的综合分析,衡量我国外向型供应链的整体变动情况。第二,科学性。引入变点分析方法,能够识别由外部重大事件或系统性变化引发的结构性波动,此区别于由短期或偶发因素造成的一般性波动。第三,灵活性。指数支持从国家维度以及不同颗粒度的商品类别开展分析,适应多样化的监测和研判需求。
研究团队基于约1800万条外贸和供应关系数据,构建了覆盖9个主要贸易伙伴和22类商品的波动指数。9个主要贸易伙伴根据波动特征被划分为“发展型伙伴”、“动荡型伙伴”和“平稳型伙伴”,便于持续追踪我国对外供应链的变化趋势,并为企业和政策制定者提供量化分析支持。
复旦大学全球供应链研究中心主任、我院管理科学系吴肖乐教授介绍,指数报告从多个维度呈现了我国对外供应链波动的结构特征。例如,第13类商品“石料、石膏、水泥等”在商品结构变点比例中排名第一,表明该类商品的对外贸易已出现较为明显的结构性变化。进一步分析显示,该类商品在欧盟、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市场的波动幅度也相对较高,提示这些地区的贸易结构可能正在发生较大调整。相关部门可据此开展成因分析,进而加强预警、评估和调控。行业企业也可结合指数变化,更有针对性地调整海外布局、生产节奏和营销策略等经营决策。
报告披露了22大类商品的贸易波动指数。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需要对特定子行业或细分品类(依据HS编码体系)的波动情况进行实时监测,从而为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决策提供更具针对性的信息支持。另一方面,尽管本报告主要聚焦于中国对外商品贸易的波动情况,但该指数体系也可根据需要拓展至其他国家为分析主体。例如,可以围绕美国的对外供应链波动开展分析,辅助识别美国加征关税后其贸易格局的变化趋势。
“当然,任何指数模型都无法完全捕捉复杂多变的现实世界。”吴肖乐教授表示,“我们希望通过持续的研究与迭代更新,不断完善指数体系并推出系列专题报告,深入分析不同行业、区域与贸易伙伴的差异化表现,为用户提供更有针对性的观察与理解,使这一工具逐步成为观察中国与全球经济互动的一扇窗口。”
在发布研讨会上,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副处长、上海世界经济学会会长罗长远教授,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郑明教授分别致辞。吴肖乐教授详细阐述了贸易波动指数和供应链波动指数的构建逻辑与方法,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朱庆华教授分享了其关于全球ESG供应链法对企业的影响研究,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志阔教授分析了特朗普的对等关税政策及其可能的影响,天合光能助理副总裁、集团风险控制管理部兼ESG管理负责人吴肖围绕全球ESG之供应链风险作了专题汇报。最后,在圆桌论坛环节,上海峰京律师事务所主任张严峰、上海久隆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电力供应链研究中心负责人肖锋、上汽安吉物流规划管理部高级经理陈鏖、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胡奇英教授等就全球供应链风险管理展开讨论,提供了多元化视角,并对指数报告的持续优化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建议。
新闻动态
活动讲座
微信头条
招生咨询
媒体视角
瞰见云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