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首届国际医疗金融服务高峰论坛于10月21日在我院举行。会议聚焦医疗大健康、金融、科技交叉领域,推动产学研政紧密结合,并由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与艾社康共同成立了医疗金融研究室及产业联盟。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正式参与到未来健康创新平台,作为医疗金融领域的学术合作伙伴。
本次高峰论坛由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主办,由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提供学术支持,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健康服务专委会、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新金融服务专委会、艾社康(上海)健康咨询有限公司和上海浦江健康产业信息化促进中心承办,镁信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协办。
会议围绕医疗金融服务这一创新理念,从医药和医疗器械制造商、医疗服务、商业保险、金融科技和跨领域的交流合作等领域探讨普惠医疗在中国的无限可能。医疗金融创新有助于降低全民医疗成本,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医疗金融服务将会让更多人享受到高质量、付得起的医疗产品和服务,为医疗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会长周禹鹏在开幕致辞中表示,医疗金融服务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新兴的且极具发展潜力的领域。健康中国的建设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也需要健康服务业、金融服务业和科技产业的跨界融合和创新。此次高峰论坛和后续的系列工作汇集了中国和国际医疗金融服务领域的先行者和领导者,推动政府、高校、健康服务业、金融服务业和科技产业的互动交流,促进跨领域和跨行业的合作创新,共同搭建医疗金融服务的创新生态系统。
亚洲开发银行咨询服务组可持续发展与气候变化部门高级总监兼首席执行官Dr.Gil-Hong Kim从亚太的视角分享医疗和金融的发展。Dr.Gil-Hong Kim认为亚洲医疗体系正面临人口老龄化、医疗成本增加、基础设施老化,还有技术落后,人力资源欠缺,机构能力欠缺等复杂的挑战。亚洲开发银行在积极推动跨地域跨国的合作,希望应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支持医疗系统的创新,并承诺在医疗方面支出到2020年要翻一倍。
艾社康新加坡、大中华区主任刘畅认为医疗金融的创新在从当下的医疗体系转向未来健康的体系中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未来健康的体系将包含四个方面:一是从医疗到健康的转向;二是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的转变;三是让医疗创新覆盖更广阔的人群;最后一个是通过多元学科的交叉带动更多创新成果的产出。在这一转型的过程中,医疗金融创新的作用在于通过采用健康医疗服务领域的金融产品,使创新的产品和服务触手可及,并通过激励机制协助医疗健康服务体系的转变。
我院市场营销系褚荣伟副教授发表了以“医疗金融的社会效应——建设中国可持续健康发展体系”为主题的演讲,他指出要形成可持续的健康发展体系需要建设硬件创新系统、软件创新系统、健康管理系统、普惠医疗体系四大支柱,并建立以民众为医疗服务中心的四维动态模型的健康服务体系。在构建医疗金融体系的过程中,可以运用互联网技术的便利、高效、赋权等特性降低金融运作中存在的不确定性、道德风险、逆向选择等风险。在构建这一体系的同时,也要重视解决资金、制度、观念、人才这四大壁垒。
我院院长陆雄文教授则从消费者角度分析了医疗金融的问题。他认为当今中国医疗资源匮乏、医疗服务结构性失衡等现象背后折射出的是当前医疗体制的问题,他鼓励政府创造市场机制,让民营机构与金融资本参与到医疗改革当中去以促进国有系统的转型。最后,陆雄文院长表示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希望在未来发挥学院的优势,针对医疗金融这一领域在行业研究、政策发展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出贡献。
会议从医药和医疗器械制造商、医疗服务、商业保险、金融科技和跨领域的交流合作五个领域展开。从医药和医疗器械制造商领域,与会嘉宾分析了中国医药市场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介绍了医疗金融——医疗支付中的创新模式。来自医疗服务领域的嘉宾介绍了医疗金融在医疗护理服务领域的创新实践。不同从业者在医疗支付模式和服务提供方式等方面都有独具特色的实践经验。围绕商业保险领域的议题,嘉宾从供给需求、监管、服务定位、商保、全面医改的关系五个方面对商业健康保险进行系统性探讨。在金融科技领域,与会嘉宾介绍了以区块链、文献分析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金融科技在医疗领域的创新与广阔的应用前景。
此外,如何通过跨领域的交流合作搭建医疗金融生态、实现普惠健康也是本次高峰论坛的重要议题。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将携手艾社康共同成立“健康金融研究室”,通过结合学术资源、产业资源和政策资源,共同推动中国可持续健康发展体系的构建,为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模式借鉴。研究室知识积累(年度白皮书、典型案例、专项课题等),人才培养(培训课程、实践基地等),和社会影响力(年度峰会、产业联盟等)等三个方面开展工作,力争将研究室打造成为健康金融领域的著名机构。
管理教育推广与发展中心
2017年10月23日
新闻动态
活动讲座
微信头条
招生咨询
媒体视角
瞰见云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