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5日,“AI赋新,质启未来”为主题的复旦科创先锋论坛暨复旦大学MBA公开课在学院举行,复旦管院信息管理与商业智能系张诚教授、复旦大学计算机技术学院肖仰华教授分别带来主题演讲,分享了他们对通用人工智能应用的发展研究与前沿洞察。
智能时代已来,我们该如何与之相处?
2022年底通用人工智能(AGI)破圈后,今年文生图技术又取得了进一步突破,人们都被Sora的文生视频所震撼,我院信息管理与商业智能系系主任张诚教授首先以《与AI共舞》为主题进行了分享。
技术在不断改变世界。但从社会的角度,“Move fast and break things”这五个字则象征着硅谷最糟糕的一面:无情的野心,令人窒息的傲慢,不计后果、唯利是图的创新。
在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背后我们还需要关注什么?多家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重大进展,这些进展在提升生产力方面表现尤为明显。例如,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用复杂的模型来处理文本理解和生成。通过多智能体协作,多个相似的AI智能体可以一起工作。通过给大模型提示来构建不同角色。如CEO、设计师、产品经理、测试人员等。告诉它们角色和规则,让他们协作和对话。比如告诉它们“请开发一款游戏”,它们会花几分钟写代码,然后进行测试、迭代,然后生成程序。
张诚教授指出,人工智能技术不仅在商业应用中展现出强大的潜力,在社会责任方面也开始发挥影响。例如,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帮助盲人更好地感知世界,这是对技术应用的一种积极探索。
然而,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和反思。我们需要警惕技术发展可能带来的泡沫,同时也要深入思考技术的社会影响。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技术本身的发展方向,也关系到我们如何作为一个社会成员,负责任地使用这些技术。
人工智能正在成为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家们正在像研究人类和动物行为那样,深入研究机器和人类之间的行为规范。2019年《自然》期刊发表了一篇以 “Machine behaviour” 为题的综述文章,宣告“机器行为学”这门跨越多个研究领域的新兴课题诞生。学术界开始思考,我们是否将AI当成平等的对象,而不把它当成工具。
在人和AI的共处过程中,我们需要深刻理解AI将如何影响人和企业。我们需要思考这些问题:如何与有误差的AI共处?如何与有别于人类思考模式的AI共处?我会听AI建议么?我什么时候会听?我会听什么建议?实际从商业的角度出发,我们不是要给技术加个“刹车”,但我们需要有自己的判断标准,更关注可靠性。
人类将成为智能机器的“牧羊人”
“AGI时代,人类的新角色将是智能机器的牧羊人。在人机共生时代,人最重要的能力是使用和驾驭AI的能力。”我校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博士生导师、上海市数据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肖仰华教授随后做了题为《大模型铸就新质生产力的机遇与挑战》的演讲。
肖仰华教授指出,AI已经成为数据要素、人工智能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重要引擎,但也需要平衡发展与风险。大模型为大数据的价值变现蹚出了一条“端到端”(无人干预,至少是无客户干预)的道路,加快了大数据的价值变现进程,为大数据价值变现提供了一条新路径。基于大模型的大数据价值变现给我国数字化转型带来了全新契机。
大模型对于To C市场的意义在于,有望成为生活服务类应用的统一入口,全面升级个人消费品智能水平,并显著提升社交、游戏、情感、教育类应用的智能水平。对于To B市场的服务则是一次智能引擎升级。To B服务的智能化正在经历从传统小模型、知识图谱驱动向大模型驱动的引擎升级。
大模型还可以将智能解耦为知识、能力和价值等多方面,重塑企业智能化信息架构;将流程解耦,重新定位人和其他组件的价值。底座模型结合领域应用可以产生商业价值。底座模型具有平台效应,决定了基本水准;领域应用决定了最终落地效果。底座模型与领域应用均不可以忽视;“重模型、轻应用”与“重应用、轻模型”均不可取。
此外,肖仰华教授认为人们还需要关注大模型时代人类的处境。大模型落地场景具有规则清晰、意图明确、高流动性的特点,规范化服务为目标的岗位(如“窗口型”岗位),由于其不允许创新、追求规范化流程或标准,会是大模型落地试点的重要方向。
复合型人才需要综合多学科知识、不同技能,当前仍然难以被机器代替。高精尖人才的专业技能与水平仍然在大模型水平之上。顶尖专家的思维框架、异常处理、综合研判、隐性直觉仍然是大模型短期内难以胜任的。
AI应用需要“留白”,为人类的工作与技艺设立保护区,留出人类的工作机会、人类智力的实践机会、人类情感与道德事物的自主权。人必须也终将成为AI的尺度,AI的发展只能以人类的福祉为唯一依据与标准。
管理教育推广与发展中心
2024年5月28日
新闻动态
活动讲座
微信头条
招生咨询
媒体视角
瞰见云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