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管理学院2022创投峰会举行

2022年8月7日,以“科技与创新:确定的时代引擎”为主题的复旦大学管理学院2022创投峰会隆重举行。本次活动由复旦管院校友中心、复旦管院科创办公室主办,复旦管院校友创投俱乐部、复旦大学EMBA创投协会承办。

 “没有科技含量的提升,就不可能有长远的竞争。不管是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所有企业都需要进行科技创新或采纳前沿科技成果,用以提升自己的行业竞争力,直面时代的不确定性。”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陆雄文教授首先致开幕辞,指出了科创对于未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陆雄文院长强调,尽管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但确定无疑的是:科技创新是智胜未来的必由之路,中国势必成长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正因为如此,在时代变局之下,我们有必要及时调整发展思路,主动做出改变:坚持实事求是,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科技创新,坚持教育立国。积极培育科技创新的土壤,打破不尊重科技发展规律的陈规陋习。敬畏自然,敬畏科学,尊重理性,尊重市场。

主题演讲环节,上海数学中心首席教授、复旦大学类脑人工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大数据学院院长冯建峰教授深度聚焦“从生物脑到人工脑”这一热门话题,全面分享了近些年类脑人工智能研究领域的最新动态与实践成果。

“在科技的最前沿,有三个核心堡垒:一个是最大的所谓‘元宇宙’,一个是最小的所谓‘纳米’,一个是最复杂的所谓‘人脑’。”他直言,尽管人的大脑只有三斤重,但它却在生命体存在的每时每刻都在不断运转,以其极度复杂精妙的神经元连接和信号网络,持续指引着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

通过大数据的广泛收集,冯建峰教授带领的类脑人工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发现了很多与大家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脑科学秘密,充分揭示了诸如荷尔蒙、饮酒、电子产品、睡眠等因子与大脑健康之间的密切关系。基于对数学与脑科学的结合、类脑人工智能的构建、病脑活动特征与治疗方案等方面的深度剖析,他还为大家全面展示了目前类脑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并为抑郁症、自闭症、帕金森等疾病治疗打开了全新思路。

从大数据的方法、理论、实践出发,冯建峰教授认为,人工智能的优化离不开对生物脑的深入研究,透视生物脑本身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决策机制,从而为下一代类脑人工智能科技创新提供灵感来源,并对分子、细胞、组织、器官、行为、环境等研究领域提供重要启发。

以“大变局下投资的逻辑”为题,赛富亚洲投资基金创始管理合伙人阎焱校友带领大家深度透视了中国投资领域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他指出,近年来新冠疫情、俄乌战争、通货膨胀、能源短缺、股市崩盘等极端事件层出不穷,过去蓬勃发展了20多年的经济全球化进程正在悄然按下暂停键。“我们现在很可能正面临着一场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政治经济危机,资本市场更是首当其冲、深受其累。”

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中国股权投资量同比下降55%,其中美元投资下降60%,民营投资下降80%。一方面,美股上演中概股退市潮,A股注册制难产,港股流动性匮乏;另一方面,资管新规锁死了占资本市场80%的银行资本,而当各级政府、国企成为LP主力军,又往往容易因地方政府流动性问题,导致基金违约潮。全球投资节奏急剧放缓的背后,是股权投资行业正深刻面临“退出难”、“融资难”两大历史性困境。

对此,阎焱特别提醒大家,要充分认识本轮经济危机之下股权投资的结构性问题,抓住企业价值投资的本质。“事实上,宏观经济形势和风险投资本身的关联度并不高,特别是当我们在对初创企业进行早期风投的时候,关键还是要把企业做好。”

展望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大变局,传统投资逻辑已经被打破,十倍股、百倍股也只会越来越罕见。为此,阎焱建议道,未来做投资首先一定要优先考虑好风险控制,而不是投资回报;其次要学会降低投资回报预期,拥有超越周期的眼光。

圆桌论坛环节,来自科创投资、生物医药、智能制造、半导体芯片、新消费、新材料、新能源等前沿领域的专业投资者和资深企业家齐聚一堂,轮番开展了五轮干货满满、精彩纷呈的主题讨论,让来自业界的观点激荡,贡献出富有启发性的思想成果。

上海道禾长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基金执行事务合伙人邓伟利校友主持第一场圆桌论坛,元禾原点合伙人乐金鑫校友,国开装备基金首席投资官施德容校友和高特佳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执行合伙人王海蛟校友共同参与讨论。

邓伟利指出,未来,唯一确定的,就是不确定性;唯二确定的,就是科技与创新是未来发展的引擎。

乐金鑫指出,面向未来,涉及到国内自主创新领域的硬科技赛道有望在国家队的介入之下,把相关核心节点技术打穿打透。而在此基础之上,紧跟政策导向进行相关赛道的资产管理配置布局不失为一个好的投资思路。

施德容表示,投资有高潮低谷,市场有冷清火热,不管在哪个阶段碰上什么样的困难,专业投资者都应当始终坚信,挑战与机遇永远并存,有冷风才有更大机会。而当下的科创企业,则亟需解决原创创新、商业转化、资本赋能等问题。

王海蛟认为,当今的时代是一个共识破裂的时代,科创企业的投资难度成倍增加。投资者在看淡资本市场起起落落的同时,更需要回归科创管理的本质,寻求自己的差异化路径,全力推进最有价值的管线,适当收缩非必要的管线。

高度重视核心技术,找准企业优势位置。复旦管院信息管理与商业智能系卢向华教授主持第二场生物医药暨科创企业家圆桌论坛。上海皓元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彭立军校友,杭州汇健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邬建敏校友与四川三叶草生物制药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徐震一同参与讨论。

卢向华教授指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资源要素自主程度及体系完善度正在不断提高,这将是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保障。

彭立军指出,没有一款药可以包治百病,每一种患病机理都需要非常专业化的科学研究与探索。这也就造就了生物医药百花齐放、机会无限的行业特色。从从业者本身的角度来讲,只有通过技术领先,寻找更多的业务突破点,才能为企业发展赢得更多机会。

邬建敏表示科研成果的转化,科研成果的转化,离不开核心团队的建设和产品研发体系的构建,只有这两点都做好了,才能大大增加成功的概率。而在生物医药产品的设计与落地过程中,一定要跟临床医学专家保持紧密沟通,并不断关注注册及法规要求的变化,才能少走弯路。

徐震也认为在生物制药行业,初创公司要想杀出重围,就要敢于承担风险、敢于做颠覆性创新,找准自己的优势所在。然后通过与其他合作伙伴通力合作,充分整合渠道资源,实现源头性科技创新的价值最大化。

第三场圆桌论坛聚焦智能制造与芯片产业链,耀途资本创始合伙人白宗义校友担任本场主持人。上海复志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封华校友,苏州科阳半导体有限公司董事兼CEO李永智校友,吉利控股集团厚同资本CEO兼创始合伙人尚晓辉校友与上海泰矽微电子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熊海峰校友参与本场对话。

白宗义认为,科技赛道投资与创业已进入局部泡沫化,中低端替代场景与套利型投资向高技术壁垒与长期价值转变。

封华指出,面对行业“内卷”,企业首先要坚持数字化转型,通过数字化赋能打破内卷、创造价值;其次,不管是任何硬件产品还是主流技术,都要回归初心,从客户的角度思考企业价值;再者,科学管理也同样十分重要,以管理之力深度挖掘企业核心竞争力。

李永智认为专注企业长期积累和耕耘的赛道,坚持持续创新和服务提升,才能让企业始终拥有一席之地。尽管市场环境可能有高有低,但对于半导体企业来说,这种变化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恰恰相反,在经济低谷时期继续加大投入,以便应对未来客户的产品升级需求,可能才是更加重要的事。

尚晓辉表示,汽车产业链上下游加起来有数十万亿美元的市场,发展空间十分巨大,近些年的创新程度也非常高,国家支持力度也非常大,是一个非常好的投资赛道。虽然目前这个赛道已经涌现出了特斯拉、宁德时代等优质企业,但相信在未来还会继续涌现出更多成长飞快的科创企业。

熊海峰认为,低门槛应用的国产化芯片已然饱和并倒逼产业链全面升级,撬动中高端市场,国产芯片才能真正步入下一个增长周期。对于企业而言,市场空间依然广阔,但遍地是黄金的时代已经过去。切入中高端市场,基于精准的市场定位和恰当的产品定义,合并品质的进一步提升,才能在越发“内卷“的竞争格局中生存和谋求发展。

消费赛道穿越周期,产品本身至关重要。东方富海合伙人陈伊玮校友主持“新消费品牌与互联网投资”场圆桌讨论。凯辉基金合伙人马骏校友,汇通达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孙超校友,元璟资本创始合伙人王琦校友与AIRWALLEX空中云汇全球首席营收官兼亚太区总经理吴恺校友参与讨论。

陈伊玮表示,在不确定的时代找到确定的有情怀的坚持走下去的消费行业创业者。

马骏指出,在行业的寒冬里,投资人和创业者反而应当以更好的心态、更积极的态度来面对各种挑战。中国拥有庞大的内需市场,中国人民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需求永不停歇,所以暂时的困难并不是问题,关键还是企业要能够为消费者创造价值,如此,为投资者创造价值也都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孙超表示,疫情之下,产业效率高的公司运营往往更加稳健,国产品牌替代正在加速,下沉市场的细分需求也在不断凸显,进而迸发出全新的力量。未来消费市场中的科技渠道可能会有很大的机会,值得投资者们重点关注。

王琦指出,消费赛道可以穿越周期,一个好的品牌往往可以做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并在经济下行期反而获得更快速的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投资消费赛道一方面需要早期布局,另一方面也需要用更长线的眼光看待消费趋势。

吴恺也认为产品本身有没有竞争力是决定品牌成败与否的最关键性因素,为此,企业有必要及时调整组织战略,修炼内功和实力;此外,在业务路线、供应链等方面企业也需要学会有所取舍,太过完美主义倾向,反而不太容易取得成功。

最后一场圆桌论坛关注大时代背景下的新材料与新能源,上海银鞍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CEO李昀宏校友担任主持。常州优谷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顾永久校友,瑞江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徐梦祥校友,海富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兼投资决策委员会主席张均宇校友与亚什兰个人护理品亚太区总经理及大中华区总经理赵连明校友参与讨论。

李昀宏认为,硬科技投资我们需要“看到本质、洞悉未来”,站在长期主义产业科技投资的角度来看,2023~我们更需要坚持我们的核心投资理念,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一些,更有耐心。

顾永久认为,企业作为非常特殊的社会组织,始终需要考虑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而生存和发展背后的核心逻辑就在于企业能否为客户创造价值,价值创造归根结底离不开商业模式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

徐梦祥指出,分析什么是客户的真实需求是创新的第一步,紧密围绕客户需求的创新才有意义。为此,企业必须判断需求是真需求还是伪需求,是独特的需求还是普遍性的需求。只有这样做,客户粘性才会越来越强,企业的创新动力也才会源源不绝。

张均宇提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在全球具有非常强的竞争力,但目前制约这个行业发展的最大问题就是镍、钴、锂等原材料的资源约束。为此,新能源产业未来亟须通过技术创新、新材料、新工艺的研发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才能迎来全新的发展天地。

赵连明表示,中国过去40年野蛮生长的时期已经过去了,未来新能源、新材料是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为此,每一家企业都有必要学会更加关注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创新弘扬工匠精神,把自己擅长的做好做精了,才有可能成长为百年企业。

校友中心

2022年8月8日

报名咨询
姓名
不能为空
性别
不能为空
电话
不能为空
城市
不能为空
公司名称
不能为空
现任职务
不能为空
年收入
不能为空
报考意向
不能为空
感兴趣项目
不能为空
立即预约咨询
提交成功
请扫描二维码直接联系我们